分类: 广播 |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现在是文学节目时间。请听文学专题《英子的乡愁》。
(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压混)
十八年前,曾经有一部叫《城南旧事》的电影,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个台湾小女孩林英子在北京的故事。她跟随着爸爸妈妈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音乐渐隐,混入电影《城南旧事》片段)
电影《城南旧事》于1983年荣获马尼拉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一夜之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支插曲变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冲击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转而消逝,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总也忘不了小英子那双清澈、明亮、对世间万象充满疑问的大眼睛,很多人也因此知道了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乐起,压混)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五岁那年随父母返回故乡台湾,随后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她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二十五年间,她经历了背井离乡的辛酸、少年丧父的痛楚、求职谋生的艰难,所有这一切都被岁月的风沙磨蚀了,唯有那些童年的琐事,点点滴滴印刻在她的心头,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醇,愈久愈香……
(驼铃声起,音乐,压混--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着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它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骆驼队伍过来的,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看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的寂寞,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爸爸想了想,笑笑:“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默默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乐扬,渐隐,驼铃声渐远)
林海音的少年时代,她的故乡台湾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她的祖国正在遭受着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践踏;1929年,林海音的叔叔林炳文因在大连参与抗日活动,被日本人秘密杀害,从此,家仇国恨便深深地埋在她幼小的心田。十三岁那年,林海音的父亲病故,全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其祖父自台湾来信,要她们早作“归乡之计”。身为长女的林海音在给祖父的回信中写道:
我们现在是失去了故乡,但是回到故乡,我们便失去了祖国。想来想去,还是宁可失去故乡,让可爱的故乡埋在我的心底,却不要做一个无国籍的孩子。
就这样,林海音坚持留在了北京,靠着变卖家产和亲友的接济,与母亲和弟妹们艰难度日。十六岁那年,她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成为《世界日报》的一名记者,小小年纪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终日为生计奔波使她几乎忘却了思乡的痛苦,可是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故乡那摇曳多姿的槟榔树、祖父那慈祥的笑脸,总是在梦中与她不期而遇。芳草年年绿,何日是归期?已经长大成人的小英子盼啊,盼啊,她望穿秋水,终于盼来了可以回到故乡的那一天。
(乐起,压混)
(歌曲《送别》
压混)
(音乐渐隐,混入电影《城南旧事》片段)
电影《城南旧事》于1983年荣获马尼拉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一夜之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支插曲变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冲击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转而消逝,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总也忘不了小英子那双清澈、明亮、对世间万象充满疑问的大眼睛,很多人也因此知道了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乐起,压混)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五岁那年随父母返回故乡台湾,随后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她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二十五年间,她经历了背井离乡的辛酸、少年丧父的痛楚、求职谋生的艰难,所有这一切都被岁月的风沙磨蚀了,唯有那些童年的琐事,点点滴滴印刻在她的心头,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醇,愈久愈香……
(驼铃声起,音乐,压混--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着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它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骆驼队伍过来的,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看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的寂寞,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爸爸想了想,笑笑:“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默默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乐扬,渐隐,驼铃声渐远)
林海音的少年时代,她的故乡台湾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她的祖国正在遭受着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践踏;1929年,林海音的叔叔林炳文因在大连参与抗日活动,被日本人秘密杀害,从此,家仇国恨便深深地埋在她幼小的心田。十三岁那年,林海音的父亲病故,全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其祖父自台湾来信,要她们早作“归乡之计”。身为长女的林海音在给祖父的回信中写道:
我们现在是失去了故乡,但是回到故乡,我们便失去了祖国。想来想去,还是宁可失去故乡,让可爱的故乡埋在我的心底,却不要做一个无国籍的孩子。
就这样,林海音坚持留在了北京,靠着变卖家产和亲友的接济,与母亲和弟妹们艰难度日。十六岁那年,她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成为《世界日报》的一名记者,小小年纪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终日为生计奔波使她几乎忘却了思乡的痛苦,可是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故乡那摇曳多姿的槟榔树、祖父那慈祥的笑脸,总是在梦中与她不期而遇。芳草年年绿,何日是归期?已经长大成人的小英子盼啊,盼啊,她望穿秋水,终于盼来了可以回到故乡的那一天。
(乐起,压混)
这是林海英一九四五年写给在台湾的堂兄林汀烈先生的一封信:
阿烈哥哥:
给您写这封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真是形容不出来!哥哥,您还认得出妹妹的笔迹吗?自从故乡大地震的那一次,您写信告诉我们说,家人已无家可归,暂住在搭的帐篷里,算起来已经十年不通信了。这十年中,您会以为我忘记故乡了吗?实在是失乡的痛苦与日俱增,岁岁月月都像是在期待着什么,又像是无依无靠无奈何。但是真正可期待的日子终于来临。八月十五的中午,所有的日本人都跪下来,听他们的“天皇”广播出来的降书。我在工作了四年的藏书楼上,脸贴着玻璃窗向外看,心中却起伏着不知怎样形容的心情,只觉得万波倾荡,把我的思潮带到远远的天边,又回到近近的眼前!喜怒哀乐,融成一片!哥哥,您虽和我们隔着千山万水,这种滋味却该是同样的吧?
让我来告诉哥哥一个最好的消息,就是我们预备还乡了。从一无所知的童年时代,到儿女环膝的做了母亲,这些失乡的岁月,是怎样挨过来的?雷马克说:“没有根而生存,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受了多少委屈,都单单是为了热爱故乡,热爱祖国。这一切都不要说了吧,这一切都譬如是昨天死去的吧,让我们从今抬起头来,生活在一个有家、有国、有根、有底的日子里!
哥哥您知道吗?最小的妹妹已经亭亭玉立了,我们五个之中,三个已为人妻母,两个浴在爱河里。妈妈仍不见老,人家说年龄在妈妈身上是不留痕迹的!而我们也听说哥哥有了四千金,大家见面都要装得老练些啊!
妹妹和弟弟有无限的惆怅,当他们决定回到陌生的故乡,却又怕不知道故乡如何接待这一群流浪者,够温暖吗?足以浸沁孤儿般的干涸吗?
哥哥,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您就准备着欢迎我们吧!对了,您还要告诉认识英子的那位阿婆英子还乡的消息,我要她领着我去到我童年玩耍的每一个地方,我要温习儿时的梦。好在这一切都不忙的,我会在故乡长久、长久、长久地呆下去,有的是时间去补偿我二十多年间的乡恋。哥哥,为我吻一下故乡的泥土吧!再会,再会的日子是这样的近了!
(音乐渐隐)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检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上绕了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海浪、海鸥声)
英子,你跨越千山万水地回来了,回到了你朝思暮想的台湾。你的故乡和亲人都好吗?宝岛上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否可以抚平你多年飘泊的创痛?慰藉你思乡的愁绪?
你满怀喜悦地开始了新的生活。你说从今以后,可以生活在一个有国、有家、有根、有底的日子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你蓦然回首,却发现你身后那条窄窄的海峡,仿佛突然间变成了悬崖百丈冰,阻断了你的归路。北京,这个有如乳娘般抚育你成长的第二故乡,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从此,另一种乡愁开始在你的心中滋长。
(乐起,压混--作品《苦恋北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那个山头。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砂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天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蝉叫,是难忘的夏季的声音。家家院子里都有树,蝉叫声不断,都是在闷热的下午。北平夏季也时有“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这时胡同里又传来了小孩子叫卖“五香豌豆”的声音。原来雨过天晴,小住家儿的妇人就煮了五香豌豆,放在浅筐里,叫男孩子沿街叫卖,小男孩卷起裤角光着脚,在还没消失的雨水里走着喊着,一会儿豌豆就卖完了。
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咧!
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肃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的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都是烤肉香。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
我很记得,北平的初冬,落雪的夜晚,我们踏雪归来的情景。肩上扛着冰鞋,脚下的毛窝踏着厚厚、松松、轻轻的积雪,发出噗嗤噗嗤的声音。脸上迎着飘来的雪花,并不寒冷,却很舒服。快到家的胡同里,可以遇见卖萝卜的,他提着灯,背着木筐子,在雪的静的胡同里喊着:“萝卜啊!赛梨啊!”我们停下来,买一个回去。听见切萝卜的清脆声,就知道我们赶上的是一个绿皮红瓤、脆甜赛梨的“心儿里美”了!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当年我在北平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小远离的台湾是什么样子,回到台湾,却又时时怀念北平的一切,不知现在变了多少了?总希望有一天飞机把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可以常来常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人生应当如此,我想信早晚会做到的……
(音乐渐隐,海浪声)
(飞机起飞的声音)
1990年,林海音应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邀请,到祖国大陆作学术访问交流。她风尘仆仆地从台湾转道香港,登上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班机。
上了中国民航,在几位北京大姑娘的空中服务下,我找到了座位。刚坐下,马上空中小姐的“京味儿”就出来了,只听见站我不远的小姐冲着前面喊:“行李箱子别摞着放!”她喊了两声没人理,乘客还是各自往头上的柜子塞东西。此机是波音747,全机满是台湾、香港的乘客,我也不知道有谁听得懂她这“别摞着放”的意思。
一声乡音入耳,年近七旬的林海音忍不住老泪纵横。四十二年了!四十二年不见的乳母啊,你可曾记得你的小英子,那个在城南的胡同里背着书包、跳着方格儿的小英子?今天,她就要回来了!
香山的红叶依旧,故宫的琉璃瓦依旧,简仆温馨的四合院依旧,弯弯曲曲的小胡同依旧,而当年的小英子如今已是两鬓繁霜,这一切又怎能不教老作家感慨万千!
更让林海音激动的是,她遇见了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洁,这个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曾经令无数影迷为之心动的小姑娘,如今已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林海音眼中,沈洁就像是她的从前,她童年的一个梦;而在沈洁看来,小英子不仅仅是孩提时代扮演的一个电影角色,这段经历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将照亮她的整个人生。
(出沈洁录音)
“每一次我自己看《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我就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说林英子那种观察的眼光,那种一个孩子与大人不同的看人的方法,那种善良,包括一种非常好奇、非常认真的生活的态度,对我影响蛮大的。我觉得我如果没有机会演英子,我的生活也许会是另一种情形。因为我演了英子,所以我认识了住在台北的林英子奶奶。”
(录音止)
两代英子执手相看,禁不住泪湿衣衫。尽管林海音在台湾生活了四十多年,但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丝毫未改,这使她一回到北京,便如鱼得水。短短的六天时间里,林海音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她小学、中学时代的母校,拜望了许多文坛前辈和亲朋故交,还忙里偷闲逛了一回天桥,连看戏带吃北京小吃,过足了一回老北京人的生活。临别前她依依不舍地写下了这段文字:
明日赋归矣!在北京过了六天“京味儿”的日子,也许兴犹未尽,但是所获颇多,也过足了说京味儿的话,听京味儿的戏,吃京味儿小吃的瘾。这要感谢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给我赴京的这次机会,和大家“京味儿”相处,不管外头多冷,心里可真暖和呀!两岸的文化交流,应当不仅止于此,以后会永远永远地下去,直到有一天,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我是这样地期待着。
台湾海峡的坚冰正在一天天融化,英子的期待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至少,两岸的作家们已经携起手来了。2000年10月25日,海峡两岸林海英作品学术研讨会暨《城南旧事》发表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林海音女士几十年来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两岸文学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并一致认为:一个作家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会丰富我们的文坛,更会丰富我们的心灵,而林海音女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
因健康方面的原因,八十二岁高龄的林海音未能出席此次研讨活动,但她向大会捐赠了大量个人作品及台湾文学出版物。墨香流韵,字字生情,众人掩卷之余,都为这位文坛名宿笔下那浓浓的乡情感叹不已。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还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十年前林海音女士初回北京时在南来顺喝豆汁儿的情景:
(出舒乙录音)
喝豆汁儿,老北京人喝豆汁儿啊!连喝九大碗!一边喝一边批判:豆汁儿不能喝温的,要喝滚烫的,去换来!然后又挑咸菜丝的错:豆汁儿不能就咸菜丝儿,要就咸菜末儿!搞得那个经理呀,跑堂呀,招待的特别紧张:不是说来的是一位台湾客人吗,怎么典型的北京姑奶奶来了……
(录音止。乐起,压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乡愁是一支中华民族唱了几千年的歌谣,而只有当乡愁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紧紧联系在一起时,这支歌谣才能唱得更加隽永、绵长。
林海音的心中就有这样的一支乡愁之歌。她的经历,她的文学创作,注定了这支歌将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终点。
(乐扬起: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音乐渐隐)
听众朋友,您刚才收听的是文学专题节目《英子的乡愁》。这次节目播送完了,谢谢收听,再会。
阿烈哥哥:
给您写这封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真是形容不出来!哥哥,您还认得出妹妹的笔迹吗?自从故乡大地震的那一次,您写信告诉我们说,家人已无家可归,暂住在搭的帐篷里,算起来已经十年不通信了。这十年中,您会以为我忘记故乡了吗?实在是失乡的痛苦与日俱增,岁岁月月都像是在期待着什么,又像是无依无靠无奈何。但是真正可期待的日子终于来临。八月十五的中午,所有的日本人都跪下来,听他们的“天皇”广播出来的降书。我在工作了四年的藏书楼上,脸贴着玻璃窗向外看,心中却起伏着不知怎样形容的心情,只觉得万波倾荡,把我的思潮带到远远的天边,又回到近近的眼前!喜怒哀乐,融成一片!哥哥,您虽和我们隔着千山万水,这种滋味却该是同样的吧?
让我来告诉哥哥一个最好的消息,就是我们预备还乡了。从一无所知的童年时代,到儿女环膝的做了母亲,这些失乡的岁月,是怎样挨过来的?雷马克说:“没有根而生存,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受了多少委屈,都单单是为了热爱故乡,热爱祖国。这一切都不要说了吧,这一切都譬如是昨天死去的吧,让我们从今抬起头来,生活在一个有家、有国、有根、有底的日子里!
哥哥您知道吗?最小的妹妹已经亭亭玉立了,我们五个之中,三个已为人妻母,两个浴在爱河里。妈妈仍不见老,人家说年龄在妈妈身上是不留痕迹的!而我们也听说哥哥有了四千金,大家见面都要装得老练些啊!
妹妹和弟弟有无限的惆怅,当他们决定回到陌生的故乡,却又怕不知道故乡如何接待这一群流浪者,够温暖吗?足以浸沁孤儿般的干涸吗?
哥哥,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您就准备着欢迎我们吧!对了,您还要告诉认识英子的那位阿婆英子还乡的消息,我要她领着我去到我童年玩耍的每一个地方,我要温习儿时的梦。好在这一切都不忙的,我会在故乡长久、长久、长久地呆下去,有的是时间去补偿我二十多年间的乡恋。哥哥,为我吻一下故乡的泥土吧!再会,再会的日子是这样的近了!
(音乐渐隐)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检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上绕了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海浪、海鸥声)
英子,你跨越千山万水地回来了,回到了你朝思暮想的台湾。你的故乡和亲人都好吗?宝岛上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否可以抚平你多年飘泊的创痛?慰藉你思乡的愁绪?
你满怀喜悦地开始了新的生活。你说从今以后,可以生活在一个有国、有家、有根、有底的日子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你蓦然回首,却发现你身后那条窄窄的海峡,仿佛突然间变成了悬崖百丈冰,阻断了你的归路。北京,这个有如乳娘般抚育你成长的第二故乡,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从此,另一种乡愁开始在你的心中滋长。
(乐起,压混--作品《苦恋北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那个山头。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砂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天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蝉叫,是难忘的夏季的声音。家家院子里都有树,蝉叫声不断,都是在闷热的下午。北平夏季也时有“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这时胡同里又传来了小孩子叫卖“五香豌豆”的声音。原来雨过天晴,小住家儿的妇人就煮了五香豌豆,放在浅筐里,叫男孩子沿街叫卖,小男孩卷起裤角光着脚,在还没消失的雨水里走着喊着,一会儿豌豆就卖完了。
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咧!
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肃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的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都是烤肉香。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
我很记得,北平的初冬,落雪的夜晚,我们踏雪归来的情景。肩上扛着冰鞋,脚下的毛窝踏着厚厚、松松、轻轻的积雪,发出噗嗤噗嗤的声音。脸上迎着飘来的雪花,并不寒冷,却很舒服。快到家的胡同里,可以遇见卖萝卜的,他提着灯,背着木筐子,在雪的静的胡同里喊着:“萝卜啊!赛梨啊!”我们停下来,买一个回去。听见切萝卜的清脆声,就知道我们赶上的是一个绿皮红瓤、脆甜赛梨的“心儿里美”了!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当年我在北平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小远离的台湾是什么样子,回到台湾,却又时时怀念北平的一切,不知现在变了多少了?总希望有一天飞机把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可以常来常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人生应当如此,我想信早晚会做到的……
(音乐渐隐,海浪声)
(飞机起飞的声音)
1990年,林海音应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邀请,到祖国大陆作学术访问交流。她风尘仆仆地从台湾转道香港,登上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班机。
上了中国民航,在几位北京大姑娘的空中服务下,我找到了座位。刚坐下,马上空中小姐的“京味儿”就出来了,只听见站我不远的小姐冲着前面喊:“行李箱子别摞着放!”她喊了两声没人理,乘客还是各自往头上的柜子塞东西。此机是波音747,全机满是台湾、香港的乘客,我也不知道有谁听得懂她这“别摞着放”的意思。
一声乡音入耳,年近七旬的林海音忍不住老泪纵横。四十二年了!四十二年不见的乳母啊,你可曾记得你的小英子,那个在城南的胡同里背着书包、跳着方格儿的小英子?今天,她就要回来了!
香山的红叶依旧,故宫的琉璃瓦依旧,简仆温馨的四合院依旧,弯弯曲曲的小胡同依旧,而当年的小英子如今已是两鬓繁霜,这一切又怎能不教老作家感慨万千!
更让林海音激动的是,她遇见了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洁,这个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曾经令无数影迷为之心动的小姑娘,如今已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林海音眼中,沈洁就像是她的从前,她童年的一个梦;而在沈洁看来,小英子不仅仅是孩提时代扮演的一个电影角色,这段经历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将照亮她的整个人生。
(出沈洁录音)
“每一次我自己看《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我就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说林英子那种观察的眼光,那种一个孩子与大人不同的看人的方法,那种善良,包括一种非常好奇、非常认真的生活的态度,对我影响蛮大的。我觉得我如果没有机会演英子,我的生活也许会是另一种情形。因为我演了英子,所以我认识了住在台北的林英子奶奶。”
(录音止)
两代英子执手相看,禁不住泪湿衣衫。尽管林海音在台湾生活了四十多年,但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丝毫未改,这使她一回到北京,便如鱼得水。短短的六天时间里,林海音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她小学、中学时代的母校,拜望了许多文坛前辈和亲朋故交,还忙里偷闲逛了一回天桥,连看戏带吃北京小吃,过足了一回老北京人的生活。临别前她依依不舍地写下了这段文字:
明日赋归矣!在北京过了六天“京味儿”的日子,也许兴犹未尽,但是所获颇多,也过足了说京味儿的话,听京味儿的戏,吃京味儿小吃的瘾。这要感谢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给我赴京的这次机会,和大家“京味儿”相处,不管外头多冷,心里可真暖和呀!两岸的文化交流,应当不仅止于此,以后会永远永远地下去,直到有一天,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我是这样地期待着。
台湾海峡的坚冰正在一天天融化,英子的期待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至少,两岸的作家们已经携起手来了。2000年10月25日,海峡两岸林海英作品学术研讨会暨《城南旧事》发表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林海音女士几十年来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两岸文学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并一致认为:一个作家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会丰富我们的文坛,更会丰富我们的心灵,而林海音女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
因健康方面的原因,八十二岁高龄的林海音未能出席此次研讨活动,但她向大会捐赠了大量个人作品及台湾文学出版物。墨香流韵,字字生情,众人掩卷之余,都为这位文坛名宿笔下那浓浓的乡情感叹不已。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还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十年前林海音女士初回北京时在南来顺喝豆汁儿的情景:
(出舒乙录音)
喝豆汁儿,老北京人喝豆汁儿啊!连喝九大碗!一边喝一边批判:豆汁儿不能喝温的,要喝滚烫的,去换来!然后又挑咸菜丝的错:豆汁儿不能就咸菜丝儿,要就咸菜末儿!搞得那个经理呀,跑堂呀,招待的特别紧张:不是说来的是一位台湾客人吗,怎么典型的北京姑奶奶来了……
(录音止。乐起,压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乡愁是一支中华民族唱了几千年的歌谣,而只有当乡愁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紧紧联系在一起时,这支歌谣才能唱得更加隽永、绵长。
林海音的心中就有这样的一支乡愁之歌。她的经历,她的文学创作,注定了这支歌将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终点。
(乐扬起:
音乐渐隐)
(本节目获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