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志当存高远——访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于魁智

(1996-07-05 01:31:54)
分类: 广播
  听众朋友,您好!又到了戏曲节目播出的时间了,今天请您收听戏曲专题节目《志当存高远——访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于魁智》。
  (乐起,压混)
  一九七八年夏天,北京火车站走出一位来自东北的十七岁少年。由于在列车上持续站了十几个小时,他稚嫩的脸上略微显得有些疲惫,但目光中却充满了新奇和某种渴望。
  当时的北京城已是万家灯火,可少年举目无亲,而且囊中羞涩,晚上只有睡在候车室的长椅上。一连四天,少年白天去中国戏曲学院练功、吊嗓子,夜晚回到北京站候车室睡觉,饥饿时买几个火烧果腹,渴了就喝口白开水。
  四天后,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考场上,这位少年以纯净的老生唱腔和扎实的毯子功博得了满场考官的一致青睐,当即被决定免除复试,破格录取为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学生。从此,中国京剧界又多了一颗年轻的希望之星。
  (乐渐隐)
  他就是当今著名的青年京剧老生演员于魁智。
  (出唱段《文昭关》,压混)
  我第一次听到于魁智的唱腔是在一九八七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他以《文昭关》中韵味醇美的演唱艺惊四座,荣获了最佳表演奖。
  (唱段扬起至结束)
  如今的于魁智已经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先后荣获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首届梅兰芳金奖老生组第一名等多项大奖,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演出交流,深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想到北京采访这位年轻有为的京剧演员。机会终于来了,一个炎热的中午,在中国京剧院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我见到了这位慕名已久的年轻人。只见他外貌清雅俊朗,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书卷气。
  于魁智告诉我,他的个性比较倔,认准一条道哪怕再苦再累也不容易改变。他举例说,他十岁开始学京剧,十七岁那年,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两名老生插班生,这个消息使他兴奋得彻夜难眠,为了得到这个难得的深造机会,他没顾上多考虑就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于是,就出现了我们节目开头的那一幕。我想于魁智的“倔”大概就是一种执着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吧。于魁智接着说:
  (出录音)
  “由于有了这段经历,到了戏曲学院之后,我特别珍惜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别人寒暑假回家,我基本上不回家,星期天我都是给自己加功,请老师来给加课,那段时间的确是非常辛苦。因为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我自己知道目标没有到头,我在想因为京剧呢,北京是发源地,只有在北京才能够有发展,我当时的目标就是我毕业后还要再考取中国京剧院,进这个皇家剧院。所以我是加倍地苦练。”
  (录音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九八二年,于魁智以全班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京剧院。又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然而好事多磨,当时的中国京剧院人才济济,面对众多的名角,于魁智只能充当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这一跑就是三年。这三年中有人出国了,也有人改行了,但于魁智并没有气馁,他一面利用演出之便向名家学习,一面继续向戏曲学院的老师请教,为他以后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于魁智几乎包揽了所有全国京剧比赛老生行当的大奖,名声响誉海内外。人们评说:“听于魁智的唱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于魁智在演唱时是怎样塑造美的呢?我这样问他。于魁智说他很喜爱杨派唱腔艺术,经常聆听揣摩杨宝森先生的录音,因此在演唱时他注意学习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精华:讲音律求韵味,在稳健中见劲峭,于朴拙中显灵巧。他演唱《空城计》中的这段(西皮二六)就很有杨派韵味。
  (出《空城计》)
  于魁智在艺术上是个有心人。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摹仿别人,他说:
  (出录音)
  “对于学习流派艺术自己有这么一点看法,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他们独特的表现手法。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唱和表演都有很高的水准,但是我觉得人跟人条件不一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演员受到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更不应该一味地摹仿一个流派。我觉得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时代的要求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我觉得能够使自己更加的完美。”
  (录音止)
  紧接着于魁智举了一个例子,(出录音)“《击鼓骂曹》是杨宝森先生的代表剧目,我在学习杨宝森先生的这个戏的同时,一方面是吸收杨宝森的精华,比如说他韵味浓郁醇厚,包括他通过人物唱腔表现人物的苍劲,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我又根据我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许多地方都把它发挥了。比如说像这个大段的(导板)(原板)当中有一句‘高祖爷咸阳登大宝’,这一名杨宝森先生唱的是‘(学唱)高祖爷……’,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也很有味,如果要按照我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唱)高祖爷……’,这样唱起来也能够体现人物当时的那种心情。包括后面那个‘(唱)……往上跑’。因为这个时候祢衡怒骂曹操,他在上殿之前,心情特别的激愤,所以我就使了一个高腔。”
  “千里姻缘一线牵”,于魁智优美的唱腔迷住了一位喜爱京剧艺术的香港小姐梁以薇。一九九零年,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支持丈夫的京剧事业,梁小姐毅然迁居北京,留下一段菊坛佳话。
  今天的于魁智功成名就,家庭幸福,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曾经有人劝于魁智说,现在你名气也有了,地位也有了,又有一个知书达礼的香港太太,现在京剧这么不景气,你为什么不改行,或者到国外发展呢?于魁智这样说:
  (出录音)
  “中国是我的根,京剧艺术是我的生命。我总觉得京剧艺术给了我很多的充实,在国内很多观众把你当作艺术家,当作非常喜爱或者年轻人叫崇拜的偶象,我觉得在国内受到的待遇远远超过国外。我总用很简单的话和我的同行们说:我在国内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出去之后我一文不值。国外任何一个人都比我有钱,都比我富有,我觉得我最富有的就是在国内,因为我有艺术。”
  (录音止)
  于魁智在京剧舞台辛勤耕耘了二十四年,他内心是充实和富有的。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承担起了挑大梁的重任,他深深知道,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在他的心中还有更高的山峰要去攀登,那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出录音)
  “现在我是一个青年演员,用观众的话说是一个优秀的青年演员,我总觉得从全方位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有些人把眼睛都盯在钱上,在社会这种大的环境下,相反我是积极地要求入党,在给剧院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候,很多人都挺不理解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种想法。我就觉得我不能到最后只是成为一个比较好的演员,我的的确确是想真正地成为一个人民的艺术家。这个目标是很远很远、很高很高的,只有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目标,你自己才能去努力。”
  (录音止)
  (乐起,压混)
  听了于魁智这一番肺腑之言,我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年轻人之所以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是因为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又一个做不完的梦,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峰。
  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于魁智又将投入紧张的排练。告别这位谦虚随和的年轻人,我走出中国京剧院,一阵轻风徐来,使我顿觉神清气爽。我抬头望了望一碧如洗的晴空,仿佛觉得北京的天更高更蓝了。
  (乐扬,渐隐)
  听众朋友,以上我们播出的是戏曲专题节目《志当存高远——访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于魁智》。这次节目播送完了,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本节目获中国戏曲广播研究委员会特等奖、中国广播奖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