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去年11月,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人的胜利而告终,当时我也像许多国人一样义愤填膺,后来慢慢说服了自己:一则人家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这一民间活动,并非“端午节”本身,还没端咱们的老底呢;二则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已成为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共同节日,人家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搞出些名堂,咱们也不用太小家子气了。
话虽如此,终究难以心平气和。端午节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今却要韩国人推向世界,屈大夫地下有知,想来也不会高兴。在香港、澳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五大传统节日都被规定为法定假日,人家被殖民统治了那么多年,也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海外华人也都非常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去年农历小年夜,英国伦敦数以百计的中国灯笼照亮了苏豪区的闹市。我们自己倒好,除了春节,就没有一天能够尽情地享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喜悦与祥和。
也许有人要说,经济发展、国家强大、老百姓富裕才硬道理,过几个节日有那么重要吗?此言差矣。其一,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拿端午节来说,人人都要吃的那几个粽子可不简单,那是一粒粒饱含着是与非、正义与邪恶的爱国主义的种子;其二,节日文化具有增加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世界文化话语权的强大功能,当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慢慢流失,甚至要被“洋节”替代时,我们的文化主权何在?
精神文明建设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需要政府的倡导、媒体的舆论宣传、社会各界包括全体民众的积级参与。据说,“江陵端午祭”早在1967年就列为韩国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光是去看龙舟的游客就达上百万。其实,中国的许多传统佳节都有极其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在古代清明节,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踏青、郊游……“清明上河图”可不是“上坟图”;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南宋辛弃疾有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当然,跟现在的青少年说这些他们可能觉得很新鲜,对他们而言,更感兴趣的可能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其实,我也不反对这些洋节日,本人也曾在情人节给爱人送花、在圣诞前夜去教堂点蜡烛唱诗,感受那一份浪漫与神圣。我的意思是说,西方的月亮的确很圆,但中国的月亮不也是瘪的,我们总得有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即便是钱袋子鼓起来了,却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前一篇:雨季不再来——记尹建强6强
后一篇:偶像也是一种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