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鸟人说鸟 |
环颈雉,又称雉鸡、山鸡、七彩山鸡、土凤凰,民间称为“野鸡”。 属鸡形目、雉科属的一种走禽,因为颈部下方有一圈明显的白色环纹,故得此名。
环颈雉的大小和家鸡差不多,但尾巴却长得多。雌雄形状不同,雌鸟较雄鸟小。雄鸟色彩像雄鸳鸯一样丰富而华丽,具有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它的脖子上有一条白色的条纹,乍一看就像戴了一条白色的“围巾”。雌鸟毛色暗淡,模样猥琐丑陋。
古时候,环颈雉的命运和孔雀、红腹锦鸡一样,极其悲惨。我国从汉代起、特别是明清最盛,官员的服饰就有“文官用飞鸟,武官用走兽。”的说法。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华虫者,雉也,雉身被五彩,象圣王体兼文明也。”特别是满清官员用“顶戴”来分等级,顶(帽子顶上的宝石)戴(孔雀或者野鸡毛)。不同的官位,顶戴材质不一样。除此之外,民间许多饰物都喜欢用野鸡毛来点缀,文人雅士更是用它来做成鸡毛扇子或插在花瓶里。
中国传统美食中的“野味”,环颈雉榜上有名,远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对环颈雉食用价值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环颈雉的描述更为详细,他认为环颈雉肉味甘、酸,性温,具有补中益气之功;对下痢、消渴、小便频繁,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医学入门》称它能“治痰气止喘”。从唐朝到清朝,一些宫廷食谱上,记载了很多环颈雉的烹任方法。
环颈雉为中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雉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常常在你不经意间突然起飞,有时能把你吓一跳。它的飞行能力不强,但短距离飞行速度极快,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
从种群数量上来说,环颈雉属于典型的无危物种,繁殖能力极强。每年可以繁育一次到两次,一窝能产卵二十枚左右,环颈雉在繁育期的表现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是一夫多妻制。处于繁育期内的雄性环颈雉领地意识极强,并不时在自己领域内鸣叫,通过鸣叫声来吸引雌性环颈雉。如有别的雄雉闯入领地,则会发生激烈的厮杀,直到赶走入侵者。
环颈雉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也吃一些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常栖息于农田地边,灌木丛、沼泽草地,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人工饲养和繁殖,但野生种群是受法律保护的。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个物种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权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从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