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海波及其作品
(2011-09-09 07:17: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笔 |
我眼中的海波及其作品
——《鹤斋趣谈录》阅后
唐应淦
认识海波,源于文学。
一开始,在新浪博客上看到“楚水野鹤”的网名,我马上勾勒出一位诗客骚人的素描,猜想一定是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清瘦高人。谁知道以后会面时,才知道眼前的这位大汉,就是让我仰慕已久的文坛野鹤,名叫沈海波。
通过几年的交往,我越来越认同那句话:“文如其人。”这点,在海波的身上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海波,称得上是辩证的统一体:憨厚耿直而又敏捷睿智。说他憨厚耿直,首先因为他苏北老农式的长相——饱满和善的面庞,黑里透红的肤色,精神抖擞的平顶发型,说话时眼睛笑眯眯地直视着你。其次是言行举止所呈现出的性格特征。他有什么说什么,从不转弯抹角,朋友相求必鼎力相助,朋友小聚则绝不藏量,叫你不感动都不行。说他敏捷睿智,是他对问题的看法总有独特的思考,而且能迅速形诸文字,或明或暗地阐释着自己的见解。这不?小小说集《鹤斋趣谈录》就是明证。
这部装帧典雅的小小说集,共收录了海波近年来的286篇作品。有些作品早在《小小说月刊》等报刊发表,有些小说一直藏在深闺人不识,属首次露面。满怀喜悦地读完全书,我就感觉有话想说。
简洁生动的文笔,丰富多彩的题材,新颖巧妙的构思,素雅清淡的风格,关注民生,情寄水乡,是海波作品给我们所展示出的诸多元素。说它是小小说,因为每篇短只几百字,长不过几千字,是一道道精神快餐;说它是趣谈,因为每一道菜都有别样的营养,在会心一笑中给人以启迪。
鲁迅先生曾说过他的小说创作理念,要“借一斑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也许海波所经历或听来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海波和我们所不同的是,我们往往是一笑而过,可海波却有冷静的忧患意识,他在努力表达着他的认知和追求。翻开海波的作品,那王超绞尽脑计为饭店取的时尚招牌,是不是有种文化的伤痛(《WC饭店》)?那弄巧成拙的降价卖月饼的故事,是不是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强行推销任务给员工的担忧(《卖月饼》)?那急中生“智” 的余主任却最终露了马脚,是不是有点政界勾心斗角的讽刺(《余主任的糊涂事》)?那要求学生写老师迟到的题材作文,是不是有种教学改革的期待(《老师迟到以后》)?其他诸如讽刺生活中的捕风捉影、精于算计、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主旨,不一而足。凡此种种,智慧的宝石就放在那一挂窗帘后面,只是要读者移步举手方可获得。俗话说,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海波的巧妙,就在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能蕴藏着思想的火花。他将社会生活内容和自己认识评价凝聚在某一个“点”上,通过一瞬,来照亮全程;通过一点,来涵括全部。吕奎文、郑贱德在《小小说创作技巧》中也曾指出:写作微型小说,首先必须“把生活中那些带有诗意、能引起美感或给人启迪的‘顷刻’,迅速地逮住”。可以说,海波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敏捷而睿智。
海波的故事,应该说其原型都在里下河地区,因此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小说中比比皆是的水乡方言,就是佐证之一:“我给你送账(送葬)来了”(《“送帐”来了》),坐飞机前不能吃醉鸡,否则会坠机(《到嘴的醉鸡说没了》),因为水乡方言中声母“zh”、“z”不分,才有了这样的谐音效果;“你小子事先也不支个风,害得我出冲”,这里的“支个风”就是“悄悄暗示、透露点信息”,“出冲”本是麻将术语,意思是“别人胡了自己打出的牌”,这里是指“说错了话”(《开会》)。而所有的故事背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同样都是水乡的风俗人情画。这里有夫妻生活,有邻里关系,有车夫,有局长,有打牌,有经商,有当代,有传说……一幅幅独立的画面,组合成水乡的立体景观,读来亲切。我想,这就是海波作品中的憨厚和耿直吧?
我们知道,小小说要善于留白,它所写的,往往是一角一隅,却把更多的空间留读者去想象、补充。《鹤斋趣谈录》也是如此,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把涵义留给读者去品味,体悟它的话外之音、境外之境。可生性愚钝的我还没能全部参透,只能寄希望于读到更多的海波作品,以弥补我的这个缺憾。
2011-9-8于文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