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四年的记忆

(2023-11-02 06:39:51)
标签:

机修车间

回忆

分类: 机修旧事

五十四年的记忆

五十四年的记忆

 济华走了,在和病痛顽强抗争了一年多后,在他不该走的年龄无奈地走了。我悲济华亦自悲,师傅那代人都走了,我们也都年逾古稀,到了病痛不知何时就会找上门来的时候了。几个月前,得知师兄患病并康复的消息,我还给济华打电话,约他一起去看望师兄。当时,济华说天太热了,等天凉快些再去吧。谁能想得到,这竟是我和济华的最后一次通话。     

我和济华自1969年相识,至今已经五十四年了。济华长我三岁,按年龄是我的师兄。但他进机修车间的时间,却比我晚。我已经在车床独立操作了,济华才从印铁车间调到机修车间,那时他画的图纸没人能看懂。但济华聪明好学,很快就赶上来了。尤其是经过三年的第一轻工业学校脱产学习,更使他如虎添翼。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工厂搞技术革新,由机修车间老刁师傅主持设计了一台“异形茶盘卷管机”。这台机器无论是结构布局还是工作原理都设计的非常巧妙,可以说是那些年技术革新项目中,最成功的设计了。但是,试车发现压盘下降时对工件地冲击太大,人们做了很多尝试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机器就不能正常使用,老刁他们一年的辛苦就会付之东流。从学校毕业回到机修车间不久的济华,提出了采用液压装置驱动压盘,替代原来的机械装置,解决压盘对工件的冲击问题。当时机修车间的人们对液压原理和应用还不甚了解,济华就画出设计草图,经过试验一举成功,使濒临绝境的异形茶盘卷管机起死回生。     

济华在技术上肯钻研爱学习,凡是他不懂的东西都会下功夫弄明白,决不肯落在别人后面。往往是头天争论时还说不清道不明,转天一早就思路清晰头头是道了,大家都知道他肯定是昨天下班回家后没闲着,翻书查资料弄明白了。不过,济华不爱干活,作为保全工实际操作技能不行。为此,当时已是机修车间副主任的我和已是钳工班长师兄没少说他。济华倒也爽快:“我从来就没想干活”。那时工厂除了每月的工资外还有奖金,按金额多少分成三、五、七元三等,济华每月都是最末尾的三等奖。他虽不争论,但也时有抱怨,“你真的不够意思,我每个月都是老三等,从未变过。”多年后已是公司主要领导的济华对师兄说。“干活时根本看不到你,能给你三等奖已经很不错了。”同样已是公司领导的师兄毫不退让。

济华技术理论扎实,涉猎广泛,知识面宽,对当时的技术革新和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的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工厂在南开区红旗路购置了四十四亩地,准备将工厂从大直沽迁到这里,以扩大生产规模。这四十四亩地比大直沽居民区里的那七亩三分地大出很多倍,当时的厂领导对此寄予厚望。为此,将济华和我从车间抽出来,和另外三名同志一起成立了“红旗路新厂区设计小组”,在当时日用化学工业公司建筑工程师刘铁云带领下,负责新厂区的扩初设计。济华是我们这五人设计小组的负责人。扩初设计完成后,在市多个主管部门参加的“扩初设计审查会”上,济华作为主讲汇报。他头脑清晰、镇定自若、侃侃而谈,解答了各种提问,使扩初设计获得通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司从瑞士和德国引进气雾罐生产线,我、济华和师兄被同时派往国外进行生产线的验收和技术培训,济华是我们出国团组的负责人。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大家吃住在一起,周六也不休息,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国后,建厂房、安设备、培训员工,在时任厂长的领导下,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使从国外引进的气雾罐生产线顺利投产。

济华擅交际,知进退,懂迂回。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力主下得以恢复,全国符合年龄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知青等等,都可以报名参加。我和济华还有另外一名青工报了名,对于我们三人这不安分的举动,当时的工厂赞扬支持者有之、讽刺挖苦者有之。天不遂人愿,高考的结果是我们三个人都名落孙山无一人考取。没有考上,于心不甘。之后的一年里,我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上夜校、上各类补习班、复习功课上了,就为了来年再考。

就在1978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济华却改变了主意:“保生,你想过没有,今年再考不上,咱们就得挪地方,制罐厂就不能待了。”我知道济华的意思,当时的工厂对我们考大学之事已经说什么的都有了。但是,一年的辛苦不就为了今天的一搏吗?“我看就咱们现在的水平,考大学没把握,但考职工大学还是绰绰有余的。”济华劝我说。就这样,在高考的前夕我们放弃了,选择了报考职工大学,开始了我为期四年的职工大学的业余学习。这一抉择是对是错?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但济华能够审时度势定进退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几十年的兄弟相处中、尤其是都到了领导岗位后,济华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也跟济华学了很多。但是学艺不精,究其原因应该是性格使然。济华不止一次的说我:“保生,你无论是脑子还是技术都比我强,但你有一点不如我。你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撞了南墙你都不回头。我呢,离南墙还有八丈远就感知到了,就转向绕道了。”是啊,我也知道,但知道归知道,就是改不了。

济华有自知之明,对和他相识、相知五十八年的大领导钦佩有加。一次我们兄弟三人小聚,聊到几十年的过往,济华对我和师兄说;大领导是帅才,运筹帷幄统领全局,制罐厂谁也比不了他。咱们三个是将才,即便保生和我都当过一把手,也是将才。冲锋陷阵开疆拓土行,统领全局不行。

帅才也好,将才也罢。如今是:斯人已乘黄鹤去,功过是非任评说。

济华,一路走好。

1972年济华在天津水上公园五十四年的记忆

 

1972年济华、进武和我在天津水上公园
五十四年的记忆

 

1996年我和济华在日本出差
五十四年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