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集如山的某中学教室
1998年,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Marincovich博士说: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2010年,斯坦福大学校长Hennessy博士在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慢则5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要“20年”,甚至半个世纪!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算:从小学到大学,共16年,再加研究生教育,大致20年。从四位一体的教育来看,从一出生到完成义务教育(发达国家指完成高中教育),也大约是20年。这正是培养一代人所需的时间。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困难在哪?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学生。前三个“一流”,可通过举国财力倾斜,在世界范围招揽人才,于七八年内办到。但基础教育“搬”不来,必须自己一块块地夯实。
一谈基础教育,人们马上想到中小学。我不以为然。基础教育应指从孩子出生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用于“自我教育”所铺垫的基础。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一流。然而,在基础教育的“终点线”上,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孩子起跑快,后劲不足:奥赛风光无限;诺奖黯然失色。
当考试这个检测教学的手段,变成整个教育机制为之运转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方向就错了,结果是培养出高质量的周旋于已知世界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具备探索未知世界能力的“学生”。“教书育人”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把人变成自主、自尊、人格健全的独立个体。基础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乃至教育观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教育复兴”是让基础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对比过中美学生的“童子功”:中国孩子琢磨:老师想什么?美国孩子思考:我怎么想?中国孩子琢磨:考试的答案是什么?美国孩子思考:我的
答案是什么?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孩子的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实践能力。
中国的应试教育迫使孩子死记硬背,对权威“注”、“疏”、“解”,对考试顶礼膜拜……一个从小习惯于屈从权威,缺少自主意识的人,怎可能有创新精神?“教育复兴”必须改变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否则,中国大学无法在12年后获得一流生源;无法在20年后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教育复兴最根本的任务。
以上摘自《南方周末》2010年9月9日F31版大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黄全愈教育文集》:当当购书地址 卓越购书地址

联合推荐
北京101中学校长 郭涵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广西南宁二中校长 何伟萍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广州执信中学副校长 张水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钟明华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张思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