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取景框”的中国教育——《南方周末》黄全愈专访

标签:
基础教育四位一体适合自己素质教育教育 |
分类: 基础教育 |
黄全愈:教育是四位一体。基础教育是一个孩子从生下来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作用于自我教育而铺垫下的基础。前三者只是三脚架的腿,能拍到什么样的人生风景,还要看固定在三脚架上的自我教育能提供多大的取景框。
南方周末:美国有教会一类的机构提供社会教育,在国内,社会教育应该由谁来提供?
黄全愈:现在国内也有了一些培训机构,学校教育做不到的地方他们来补,但基本跟着应试教育在做。在美国,德育不能教,学校只能进行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完成的。
南方周末:国内的社会化培训机构已经完全交给市场了,而且以特长训练为主,钢琴、英语、跆拳道、美术……跟你说的社会教育似乎是两回事。
黄全愈:一个是高度市场化,另外是被应试教育驱使。本来,远离高考的学龄儿童境况稍好,现在已经威胁到幼儿园了。
南方周末:“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这句话没有主语,谁应该成为施动者?黄全愈:我认为是全社会。体制问题可以一天就变,比如减负,改革高考,明天就可以下一道令,关键是观念要变。
减负四十九道令下去,学校减了,回到家里,家长给他加。美国没有应试教育。华人到了美国,都自觉不自觉地搞应试教育那一套。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常委全参加了,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教育非改不可。
南方周末:去年中美两国有一组可对比的数字:中国有84万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美国有120万高中生辍学,只有70%的高中生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是否意味着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黄全愈:美国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我不想上”,“不愿意读”,家长也不能强迫他。另外一些人,可能素质不在读书上。美国孩子的社会分流很早就形成了。中国的情况是,家长、社会逼着孩子读书,现在不考也可以,这是进步。
人才很多层次。顶尖大学是做研究的。前些天我去南京见了一个种莲花的农民,叫丁跃生,培育出一千多种莲花,世博会里都是他的花。他说,我做的这个没人做,我走了半步,个个就都看见我了,你们做的事千军万马都在做,你走了一百步,人家都看不到你。
什么叫素质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潜质发挥到极致。
南方周末:国内弃考的孩子基本都是农村子弟,或学习成绩特差,考上“三本”,毕业后还是没工作。这个社会没给他们宽泛的选择,他只是在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
黄全愈:美国孩子从小就知道社会是什么。学校邀请包括清道夫、救火队员在内的各种人来学校做报告,让孩子知道:这就是社会。
他们有一个“影子日”,跟你的爸爸妈妈一天,看他们怎么工作。孩子特别高兴,一天不用上课。还有个“职业日”,你想做理发师,去理发店跟一天;想做律师,去律师楼跟一天;想做护士,去医院跟一天。学校很早就做职业分析的测试,设计的问题很巧妙,不会直接问你喜欢什么职业,是通过各种小问题,拼出你的职业倾向。当时,矿矿(黄全愈之子)的测试结果是律师或电脑工程师,现在矿矿就去做律师了。
我们根本不让孩子想“什么适合自己”,而是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大家都去考。这样的观念,就属于要破除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本报记者 石岩)
联合推荐
北京101中学校长 郭涵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广西南宁二中校长 何伟萍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广州执信中学副校长 张水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钟明华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张思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