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伯克利大学
考试的功能。我给大家看三个美国高考的招生事例,实际例子你们看看,我今天想请你们作为美国第一流的大学——伯克利大学的招生办主任,你们看看你们招收哪一个学生,不收哪一个学生。看第一个学生,看到他成绩非常好,而且参加了很多活动了,经历很丰富,我们看看他的高考成绩,当时这个是1600分,满分是1600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英文是630分,数学630分,总分是1260分,你们可以换算成国内的高考,看看他的成绩怎么样。第二个申请者你们可以看到他的成绩非常好,大多数都是A了,而且他的高考成绩非常好,但是,他的课外活动不多,你们看到高考成绩英文是780分,数学是770分,总分是1555分,从1600分到1550分是非常高了。另外一个,你看他的成绩不好,但是,有很多的课外活动,高考成绩呢,英文没有报,数学报不出来,总分是880分,你们想,跟1600分比起来,880分那是很低的了。
今天我想各位试做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办主任,你们看看你们录取哪一个。最后我告诉你们,这三个都录取了,但是第二个成绩最好的这个录取的时候,是所有的录取官都持有保留态度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综合素质表现不怎么样,其他的活动不多,所以你本来参加那么少的活动,你就应该得到那个成绩。这是让我们看到,什么样是人才,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世界一流的大学,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他们想招收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再反观对比一下国内大学的招生标准。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简单明了。分数多少,上了什么线,是不是重点线,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线,简直是两个世界。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的学校,这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几乎是不变的天条。中国的高考公式是:好高考成绩→好学生→好学校。但是,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成绩,特别是不一定有最好的“高考”成绩。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其实,严格地说,学业表现(包括“高考”的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也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只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暂时“强行”把它们分开罢了。
哈佛招生院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去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包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Ⅰ或ACT和SATⅡ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点、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都当做特殊的个案来审视其具体的综合能力和成就。”
这就是美国一流名校、也是世界一流名校的录取标准,中国如果真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招生标准,以及指导这个标准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
以上内容均摘自《黄全愈教育文集》,欢迎各位网友阅读关注:当当购书地址 卓越购书地址

联合推荐:
北京101中学校长 郭涵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广西南宁二中校长 何伟萍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广州执信中学副校长
张水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钟明华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张思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