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些乳臭未干的美国黄毛小子和丫头大言不惭地说,“我认为”,“我的哲学是……”,“我的理论是……”,心里总有些既羡慕,又不太以为然。
我不太喜欢一人讲,众人听的满堂灌式的报告。在一所中学,我演讲完后,请听众提问。刚才还笑声不断的会场,却突然安静了下来,没人讲话,没人提问。据说是不习惯这样提问。面对安安静静、默默无语的听众,我痛心万分。
你说那些听众中的老师们心有余悸,总是想着“别人会怎么看我的发言”,因而环顾左右不言他,也就算了。那些沉默的多数,可是我们的后代呀!他们的青春活力,他们得天独厚的青少年期的叛逆都哪里去了?
因此,我把矿矿大言不惭的“认为”和“理论”保留下来,尽管有不少地方是“漏洞百出”。对于这些“漏洞”,我这个几十年来“好为人师”的教育工作者,真是技痒难熬,恨不得动手改它。就像年轻时,对脸上“成熟”了的某颗青春痘,明知可能“破相”也要挤破它的那种心理。但一改,读者读到的,就是的黄全愈的“理论”,而不是黄矿岩的“认为”了。
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和丫头,可爱就可爱在他们“孩子之见”的大言不惭,可爱就可爱在他们的率直和漏洞百出同在。四平八稳的长辈们,可怜就可怜在他们的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成熟”,可怜就可怜在他们的城府和平庸世故同在。
“痘”是与青春同在,与美丽同在的。
没有了“痘”,皱纹就该出现了。
总是面面俱到,就会老气横秋,就会忽略,甚至剥夺了“孩子之见”的发言权。因此,我保留了那一颗颗让人手痒,让人欲罢不能的“青春美丽痘”。
准确地说,是我“保留”了我曾有过的想要他删改他的“理论”的意见。其实,真要删改他的“理论”,恐怕也不容易成功。
少年人提前搞些“理论”(有时可能是谬论)是可以的,也是应该鼓励的。但能不能开创出一个什么“学”、什么“派”来,似乎还言之过早。当然,冠以什么“青年思想家”的头衔,恐怕就有点儿离谱了。
人都是有缺陷的,就像孩子出书一样,但他们的缺陷可能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都成“龙”,也不可能都是天才;我们的孩子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而很普通,但普通人能有普通的成功!
普通并不可怕,也并不可悲。相反,我认为“天才”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却实在不是什么可喜可贺的事。有些关于矿矿的宣传让我读来不寒而栗。把一个极普通的孩子“制造”成“天才”可能用不着太多的笔墨,但这对一个普通的孩子来说却代价太大。迷失了自我,可能会让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找回“自己”。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其实,你、我、他可能都很普通,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想象成天才呢?“天才”并不等于“成功”,看看你周围,许多成功的人并不是天才。
以上均摘自《黄全愈教育文集》当当、卓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