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丑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启示

(2010-08-11 18:20:16)
标签:

教育

分类: 天赋教育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宪法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说:“世事变得如此的不平等是因为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人。”这句话不太好译,英文原文就像绕口令:There is nothing so unequal as the equal treatment of unequal people. 译成汉语可能反而不如读英文好懂。谁叫杰斐逊的平等哲学在看似简单的字眼儿后面“埋伏”着深奥的哲理呢!天赋教育的基本理论是否与美国“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精神冲突?

 

    天赋教育被不少美国人视为不平等的产物,但我的儿子正是在天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第一次尝到了不平等的滋味。

    当时,天赋教育让学生关门办社会——成立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公司。矿矿因为画得一手好画,被分去当产品设计师,画些小鸡、小狗什么的给生产线的“工人们”复制。

 

    活动开始不久,矿矿就抱怨:“这简直是太不平等了!我们画一张画才得10 美分,可是那些董事会的人却可以拿50美分。他们可是什么也没干,只是坐在那儿开会。那些当工人的更倒霉,他们复制一张画,只得5美分……” 

    我不知道其他孩子从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但从矿矿的抱怨中,我知道他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

 

    我半开玩笑地对儿子说:“怎么样?这就是现实社会。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必须组成社会赖以生存,而社会是有等级的,人也是有差异的……”

    我们总是说: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但人是否生而平等,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惑着人类本身。

 

    最近,我读到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美国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因为这对长相奇丑的夫妻将基因传给孩子,令女孩从小到大因长相受人排斥和欺负。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又令人心酸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不平等是永恒的。

 

    不平等的存在有三个永恒的前提:

    第一,造物主先天造就了不平等。人生来有高有矮、有美有丑、有强有弱……有些人生于亿万富翁之家;有些人产在凄风冷雨的街头;有些人的父亲当保镖,而有些人的父亲雇保镖;有些人的母亲不识字,而有些人的母亲当教授……

    第二,人类无法避免社会分工。有社会就有等级,就有分工;有等级、有分工就有不平等。

    第三,竞争行为的客观存在。竞争是人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规律是有人得,有人失。得与失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结果。

 

    所谓人人生而平等,是企图从理论上强调“机会均等”。但是,即使人人“机会均等”,由于人先天的不平等,人们还是处于不平等之中。就像把两个大小相同的面包分给两个孩子那样,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不平等。因此,“机会均等”强调的是公平竞争,是每一个个体有权利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至于结果是不是平等,则无法顾及。

    美国教育讲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极其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这也是天赋教育最基本的理论根据。

 

    如果说平等观念的落后性在于压制强者,那么公平观念的先进性则在于解放强者。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扶助弱者的人道,而忽略了压制强者的不人道。

    “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机会相同”。对于真正的“机会均等”来说,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必须满足多种层次的学习需求,以至于所有孩子都能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发挥到极致。换句话说,残障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天赋孩子的能力得到解放。

 

    一个人的成功,仅有先天的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后天的机遇和努力。天赋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后天的机遇,是一种给后天的努力提供的机遇。

    《教天赋孩子》的作者詹姆斯•嘎拉格尔和希拉•嘎拉格尔认为: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能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但是有天赋的孩子不能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则是社会的悲剧。

 

    我非常同意他们的看法,因为有天赋的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都会受益。君不见,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地球,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全世界,莱特发明的飞机给人类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在赞同他们观点的同时,我又认为:不能帮助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不仅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人的不幸。

 

    矿矿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读书时,因刚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不适,主要是跟班适应,尚无受抑制的感觉。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就感觉太平淡、太无聊、太没有意思!甚至觉得学校是牢笼,产生不想上学的念头。从四年级开始,学校为孩子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人道”地解放了一批受抑制的孩子。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个人还是为社会?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议题。

 

    天赋教育从微观、从主观来看,似乎是少数天赋儿童受益,但从宏观、从客观的角度看,他们的暂时受益,终将长远地反馈于整个社会。社会整体将从社会成员(又特别是极有天赋的成员)的智能的高度发展中受益。这也是主观为个人、客观为社会的观点。

    其实,哈佛、牛津、北大、清华,何尝又不是一种“天赋教育”。总之,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就是对人类资源的浪费,是埋没人才,也是对强者的不人道,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以上内容出自拙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当当  卓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