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农村插队时,我很爱戽鱼。最让人激动的是,把围堰里的水戽出去后,抓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开始,我总是抓不到鱼儿,弄得满头满脸的烂泥浆,每次鱼儿都能从我的指缝中逃生。
后来,农伯告诉我:关键是抓鱼儿的力度要掌握好,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太紧,鱼儿感觉有压力,一挣就从指缝中“滑”出去了,实际是被手指的力“挤”出去的。但是,太松了也不行,根本抓不住鱼……农伯的“抓鱼经”,生动形象,点中要害。在国内常可听到一句话:“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管理孩子也是一样,抓得太死,管得太多,看得太严,孩子就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活力,容易变成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顺顺服服的“工具”。当然,适得其反、干脆反叛家庭的也大有人在。
孩子毕竟是孩子,完全不管,完全放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恐怕也不行。
当然,就像农伯的“抓鱼经”一样,说的是一般的情况。也有的鱼儿根本不用抓,用手掌就能直接“捞”到鱼篓里,也有的无论怎么调整松紧度也抓不住,只好用网兜和着烂泥一起捞……
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也和抓鱼儿一样,一般来说,该管的要管,该严的要严,不该管的就不管。既要管,又不能太严、太死。
但是,任何事物总有其特殊的一面,有的孩子可以基本不用管,有的孩子则需要比一般孩子管得更多些。
管理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最适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
通俗地说,“目标管理法”就像给一艘航船制定目标——目的地,并定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油料消耗等指标后,就放手由船长带领他的水手们去达到“目标”。至于航线怎么走,中途停多少站,每站停留多长时间,航速如何安排,人力如何分配,怎样奖惩,等等等等,不必过问和干涉,只要能安全地按时到达既定目标就行了。
简单地说,是给个方向,定出目标,放手放权,不问细节。
具体地说,比如目标是让孩子在暑假期间自己组装一台电脑。那么,在与孩子一道把这个目标——什么样的电脑,多少钱等——制定好后,就由孩子去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并放手让孩子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
以上内容出自拙作《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 当当
卓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