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的重托

(2006-04-24 04:22:48)
分类: 天赋教育

            如果说,封笔两年是因为思考“颠覆”美国天赋教育的课题,那么,为什么读者无法访问我们的网站?为什么读者收不到我回复的电子邮件?关于前者,我也多方咨询,不得要领;而后者,则是因为原来的邮箱公开后,每天都因垃圾邮件堵塞得几近瘫痪,这里只好向众多热情的读者深深地致歉!今后来信请寄新的邮箱(h6988@one.net),希望至少能畅通一段时间。其实最好还是到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838993)来作客。既安全、可靠、快捷,又能直接对话,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还能与关心共同话题的朋友进行交流。没有读者,就没有作者。尽管交流有些障碍,但读者时时都在我心中。

       有一次,我到武汉,讲座结束后,一位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从后面挤上来,拉着我的手,说是从武汉以北几百里外赶来的,代表祖孙三代谢谢我,让我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教育事业……

       我点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就凭这点,我绝不退出江湖。

       一些和出版界有关系或关心我写作的人都问我:什么时候写完新书?

       我说:我想的不是写完,而是写好。写完是容易的,写好则不容易了。

       2001年国内某出版社出了一本《我培养天才》的书。封面封底都用了我和矿矿的照片,书内不但有许多一字不漏又不注明出处的我的原话,还大量照搬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内容和原话,只不过把第一人称“我”改为“黄全愈”而已(封面却堂而皇之地标明“XX著”),而且歪曲我的观点为“我培养天才”,并且把我称为“天才父亲”。矿矿不是天才,我更不是天才。由“天才”的家长去培养“天才”的孩子,绝对歪曲我的教育理念,误导视听!出版社征求我的意见后,请律师与有关方面打交道。据律师说,对方已同意登报道歉。后来,对方又通过关系与有关方面私下和解。隔着大洋,我只能长吁短叹。虽然事情已不了了之,但我心里却产生了要阐述我的天赋教育理念的想法。都是这个“不了了之”惹的“祸”。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这本书的基础观点。然而,我不想在 “为什么(Why)”的论述上过多地纠缠。我打算更多地展现美国的天赋教育具体是“怎么(How)”做的?都有些“什么(What)”内容和细节?

       许多读者跟我说:“《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前,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论界争论不清,普通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您的书好就好在用清楚明了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素质教育’……”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博士买驴,全纸无驴”——找完全书,找不到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论阐述和定义。

       “无字碑”虽无字,但却意味无穷。因为,各人都可以在这块“无字碑”中读出自己的文字来。

       2000年,北京四中刘校长跟我说,据他统计,当时国内共有54种“素质教育”的定义。台州师范的张教授也跟我说,“素质教育”共有13种英文翻译……

       我倒认为:概念和定义并不是理论家或学者的专利,普罗大众、平头百姓也有权利去解释、去定义一个自己理解的概念。

       其实,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并不太难,难的是让广大读者也去思考、去概括一个自己的概念和定义。

       因此,我希望广大读者也能在借鉴和参考美国天赋教育的“怎么(How)做”和“都做些什么(What)”中悟出自己的“实用性”道理和自己的“操作性”教育经验来。但切忌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赵薇够漂亮啦,如果身边有千千万万个一模一样的赵薇,也蛮可怕的。

       当然,真要悟出自己的道理,书里的有些内容可能要反复读;有些要重点读;有些看似枯燥的资料要细细咀嚼才能读出味道。特别是家长,更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怎么把一些学校教育的内容转化、移植、融会到家庭教育的“补课”中来。

 

- <<培养智慧的学生 - 天赋教育在美国>>代前言之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答秃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