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邮政的邮资表中,印刷品的分类非常繁琐,它包括新闻纸(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印刷物(非正式出版的印刷纸品)、书籍、贸易契和货样等。在孙中山的亲自关心下,新闻纸的邮资从1912年4月1日起减半收取,不久书籍的邮资也实行了优惠。1914年10月修正的邮资表中,货样在印刷品中单列出来,并且增加了一项“商务传单”(不注明收件人的商业广告)。1920年12月,国内“瞽者文件”资费开始制定;1922年1月1日国际“瞽者文件”资费也有了规定。1925年11月1日,单列“单本书籍”项目。1935年“邮政法”修订后,印刷品包括:
1. 新闻纸,分为三类:第一类“平常”(散寄用户);第二类“立劵”(500份以上,每份10克以上);第三类“总包”(汇总成束,每束至少50份,一般是报刊杂志社寄给各地的经理人)
2. 书籍、印刷物、贸易契等
3. 瞽者文件
4. 商务传单
5. 货样类
1940年9月12日,在上述基础上,又将“单本书籍”单列出来。1942年12月1日,取消此项。

图1
图1为1916年10月13日上海寄本埠印刷品,贴帆船0.5分票1枚,符合本埠印刷品邮资。票销“上海(二十)”英汉腰框戳,封背盖有4戳:1枚为1916年10月£日“上海(癸)”英汉腰框戳、1枚为1916年10月14日“上海(癸)”英汉腰框戳、1枚为1916年10月14日上海中英文小圆戳、1枚为1916年10月14日上海工部局全英文戳。从土山湾(现蒲汇塘路)到霞飞路(现淮海中路)395号,短短6—7公里的路,因目的地在法租界内,却经由3家邮局完成运递,先从二十支局到总局,再转工部局投递。
中华邮政允许明信片作为印刷品邮寄,一是空白明信片不作信函计重,而按印刷品计重;二是印有(而不是写有)文字的明信片裸寄可按印刷品邮资贴票。《邮政章程》第8章“明信片类”第45条写道:“明信片上印就‘邮政明信片’字样者或系用洋文印就邮政明信片字样者,若遵守刷印物类之章程,皆准照刷印物类之寄费办理,其详可参看本章程第十章刷印物类第七十一条”。而第10章“刷印物类”第71条明确:“各项厚纸片如系本国所制,其上载有‘邮政明信片’字样或系外国所制,无论用何国文字载有词意与邮政明信片相同之字样并遵照本章程第五十九条以下关于刷印物各普通规则办理者,即可按刷印物纳费。否则,酌量情形按明信片或信函类办理,并适用关于明信片及信函之一切章程及罚例”。

图2
图2为1930年10月29日上海本埠明信片(单位自行印制)按印刷品投寄。贴帆船0.5分票1枚,符合本埠印刷品邮资。

图3
图3是1932年2月20日山东密云经西伯利亚寄德国印刷品封套。贴帆船5分票1枚,符合国际印刷品邮资。票销密云县村镇信柜戳,封面盖有山东黄县中文全实线三格戳。

图4
图4是1935年10月11日上海寄黄村的新闻纸。封面盖有中英文“上海立劵报纸”戳和1935年10月17日安徽黄村腰框式到达戳。一个封套,中华书局在它的正背面做了三本书的广告。

图5
图5是1935年12月8日北平寄美国印刷品封套。贴单圈孙像4分票1枚。国际印刷品4分优惠邮资仅实施7个月(1935年6月1日—1936年1月31日)。

图6
图6是1940年9月19日汉口寄日本印刷品(明信片装封套作印刷品邮寄),贴烈士1分票1枚,当天是寄日本印刷品1分邮资的尾日。

图7
图7是上海邮政局集邮股1941年1月╳╳日寄美国集邮者巴特菲尔德的印刷品,虽然使用了“邮政公事”封,但没有享用免资,还是加贴了烈士10分票1枚,按国际印刷品10分投寄,贴票符资。

图8
图8是1946年9月14日上海本埠挂号快递邮简式收费单,贴孙像加盖50元/5分票1枚、大东一版孙像20元票1枚,合计贴票70元。国内印刷品6元,国内信函20元,挂快50元,可见此收费单折拢后表面虽然印有“印刷品”字样,但在交寄时,邮局却按挂快信函70元计费。因为快件的受理仅限信函,不含印刷品。

图9
图9是1949年6月17日饶平寄美国航空挂号印刷品150克。6月21日经广州中转,6月24日到达目的地密歇根大学。应付邮资按国际印刷品0.04银元/50克,0.02银元/续重50克,150克为0.04+0.02×2=0.08银元;按航空0.3银元/10克,150克为0.3×15=4.5银元;另加挂号0.2银元,合计邮资4.78银元。贴印花税票改作基数邮票10分票49枚,合计4.9银元,多贴0.12银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