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2023-11-16 16:21:35)
标签:

上海

集邮

收藏

文汇报

百科全书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1

近期整理收藏经年的集邮书信,翻检出集邮家邵林先生(图1)1988年至2000年期间写给我的20余件信函。时隔二三十年,逐一重新细读信中内容,这位令人尊敬的集邮前辈引领、指点我邮文写作的往事浮现脑海,历历在目,引发感慨万千。遂怀感恩之心动手撰写此文,表达我对先生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记录我集邮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历史片段,或许亦可为我国宏大的集邮史留下些许个体的零光片羽雪泥鸿爪作为脚。岁月悠悠,邮情绵绵。这些经过时间沉积的书信,其本身又何尝不是难得的集邮文献呢!

成为《上海集邮》长期作者

从拙文《布鲁克林大桥与布鲁克林》在1985年第3期《上海集邮》刊出算起,我与《上海集邮》结缘已近40年,发表各类邮文240余篇,这期间,任《上海集邮》副主编的邵林先生厥功甚伟。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2

1988年,我向《上海集邮》投寄一篇有关邮政专用日戳的稿件,先生于当年9月26日来函(图2)告知,稿本拟备用,惟因刊物稿挤,尤其是邮戳类文章特多,最终决定不用了,原稿退回。虽然是退稿信,但先生在信中却特别对如何撰写此类邮文给予指点,提出应深入调研有关邮戳使用的内部分工、数量、类别、不同时期的演变等,使我受益匪浅。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3

1992年,我根据文革前出版的《集邮》杂志等资料,撰写了稿件《预报后未发行的邮票》寄给《上海集邮》。先生在当年7月25日回信(图3)告知,稿件因不严密而不能刊发。在此信中先生还写道,曾有大佛图(永乐宫壁画)和京剧脸谱在文革前准备发行,后来当然是因为文革而停发了。文革后的《脸谱》则又是一次新的设计了。即如今年发行的《古塔》,在几年前也已设计过,同这回发行的不同,内容不同,图不同。我由此获得了许多有关未发行邮票的信息。先生进一步指出:在材料不完整的时候,并不是不能写,但导示不要说得太固定,并且也可作一些猜测,真的起到引发知情者说话的作用。谆谆教诲,令我没齿难忘,受用至今。

1994年2月18日至21日,香港94邮展在港岛举行。我利用驻港工作的近水楼台之便,亲临现场观展后,为《上海集邮》撰写了《香港’94邮展——充满魅力的盛会》报道稿,刊登在当年第3期上,成为内地较为全面介绍次邮展的文章。稿刊出前,先生于3月7日和3月27日两次来信,前者是鼓励我可以谈个人的印象,不必非权威、非全面综述不可……总之,等您的稿件,争取在3月20日前寄来,上第3期。后者则告知稿件已排在第3期发表,头条头版”“照片拟刊2张”“彩版地位紧张,可能只好排入文内了。小型张图制彩版。等安排,十分贴心。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4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5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内地集邮者希望了解香港集邮情况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为此,我根据亲历香港的所见所闻,于1994年5月完成《集邮在香港》一文,用EMS发给《上海集邮》。不久即收到先生写于5月19日的信件(图4),告知文将在第4期刊出,并表扬我的文章深入浅出,很好。我也乐意编。使我深受鼓舞。此文(图5)概要介绍了香港邮票、首日封、邮戳、集邮组织、集邮刊物、集邮服务等内容,配图39幅,在当期刊物中占了4个页面,外加封三全版彩页,成为当时内地邮刊全面介绍香港集邮历史与现状的重头文章,受到好评。

进入互联网普及的21世纪,我与先生的通信联系也变得更加便捷。我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和MSN聊天向先生投送稿件、请教问题,先生也一如既往地给教诲与指点。相关内容我都下载到专门的“文件夹”,作为与手写书信同样珍贵的集邮文献资料予以保存。

2006年1月18日,先生发来电子邮件,约我继续为《上海集邮》提供专栏稿件,并在随后的MSN聊天时提出具体要求:以图为主,文字说明为辅,让人欣赏“快餐式”邮文,以适应当前快节奏生活及读图时代的阅读习惯与口味,并期望我能创出一种新的“文体”。最后商定的专栏名称为“图说邮事”。我按要求写就数篇文稿,从2006年第6期《上海集邮》开始陆续与读者见面。先生在的《编辑寄语中特意提及:“司徒一凡是本刊的老作者,而已出版过多种集邮图书,并同我们阔别了六七年。前数月在网上发现他的踪迹,立马设法‘逮住’,从此我们又可以连续地读到他题为‘图说邮事’的专栏作品了。”其中多有溢美之词,令我诚惶诚恐,也鞭策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文稿水平

为了更加精准地体现图说邮事的特色,先生于2006年9月发来邮件,建议以PPT形式展示有关图文。我按要求试作了一篇发给先生,很快就收到回复。先生对底色设置、图片排列、遣字措词、字形字体、文字大小、句子长短、标点符号等细节均逐一提出了精准、独到的修改意见,为这个专栏奠定了基调、风格与方向。从2007年第1期至2019年第10期,《上海集邮》基本上每期刊出一篇图说邮事PPT,8个画面排成一页,在国内邮刊中亦属独树一帜,成为特色。

2019年11月初,先生发来邮件告知,《上海集邮》将从2020年第1期起改为全彩色印刷,栏目需随之作相应调整。因此,图说邮事不再延续,拟另设一个专栏,范围可大可小,最好自成系列,特色鲜明,图文并茂,观点清晰,有物有味,每期1-2页。经多次商议,先生最终确定以中为洋用为新专栏名称,文章定位为从外国邮票上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的印记,专以邮票发行国当地存在的中华事物为介绍对象,作较深入的挖掘。这个专栏首篇文章在2020年第5期《上海集邮》刊出,迄今已发表9篇。

参与编写《中国集邮百科全书》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6

1995年8月13日,先生来信谈到(图6)他正参与《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编撰工作,担任中国邮票的分支主编,同时也是全书的编审之一。在编审邮政戳记分支时,先生发现其中漏缺了香港、澳门地区的邮政日戳,遂推荐我作为港澳邮政日戳词条的作者。

先生在信中对撰写这些词条提出了指导意见:“‘港澳邮政日戳实际上是两个部分,即香港、澳门两个部分,也可以写成三条,即港澳一条,底下分成’‘两条。内容要求为历史沿革和现状,包括种类、式样及其变化,加盖方式、颜色、材质等,香港风景日戳不在此条叙述。可附1520个戳图。写《百科》不同于写一般的集邮文章,暂可参考一下别的百科全书。整条字数在3000字以下,要求精炼、严谨,述而不作,知识性、材料性、实用性并重。如能在一个月左右交稿最好”,并特别注明组分式日戳如邮资机戳中的日戳、带波纹线的日戳都算日戳。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晚辈浓浓的提携、扶持之情义。我按要求及时完成词条内容撰写,最终定稿采用香港邮政日戳澳门邮政日戳两个条目,列入人民邮电出版社于1996年2月出版的《中国集邮百科全书》内。

为《文汇报》集藏专版供稿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7

1996年12月29日,先生来信告知(图7,他在前几天应聘担任上海《文汇报》特邀编辑,负责编辑该报新设的每周一期文汇特刊·今日集藏彩色专版,内容以集邮为主,特向我约写有关香港集邮信息的稿件,还专门嘱咐:要彩色插图,文字不必长,三五百即可,好文章也可到800字。并说明专版首期将于1997年1月4日出版,希望我的稿件能赶在1月11日见报。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8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9

我遵嘱于1997年1月6日寄出首篇稿件,先生于1月14日下午收到此稿,连夜就写回信(图8,告知因专刊的编辑周期所限,我的稿件安排于1月18日在专设的香港快递栏目刊出,栏花早已画好。可以一次寄二三篇来备用,一般大约隔周用一篇,也可因时效性而连续上。先生认为,该专刊的读者对象较邮刊邮报的读者面要广得多,他将其视为《上海集邮》的普及版来编辑。自1997年1月18日起(图9,至1998年12月19日止,我共为专刊提供稿件18篇,内容涵盖香港回归前后的邮票发行、邮戳变化、邮展举办等相关情况,起到了及时发布香港最新集邮信息的作用,也幸未辜负先生所托与器重。

司徒一凡:读邵林先生书信忆邮文写作往事司徒一凡
图10

此外,先生曾为一本拟出版的集邮图书担任主编并写信约我作撰稿人的往事也值得一提。1994年9月14日,先生来信告知(图10)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港澳台邮票集赏与投资必读》一书,由我主编……全书20万字,作为丛书的一种。先生在信中列出了书编写的框架提纲,具体到每个篇目、章节的名称、内容、字数等,由此可见先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尽管此书最终未能如愿出版,但先生这篇足以作为同类邮书编写范本的教科书式的提纲,使我学到了编写集邮书稿的知识与技巧,获益良多。

后记:

2008年11月19日,是邵林先生70岁寿辰的大喜日子,我特地从香港为先生寄发了一枚亲手制作的贺寿封(图11)封的底图采用我拍摄的香港岛北岸高楼林立景色,左侧肖像取自先生“先睹堂主”博客头像并修饰成木刻版画效果,所贴邮票选用香港2006年11月28日发行的《心思心意II》无面值航空邮资之“纪念志庆”,其副票图是碰杯的香槟酒,十分契合贺寿封的主题,成为一份我向先生表达敬意和祝福的纪念邮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