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赵翔云在上海的集邮生活
标签:
赵翔云京剧集邮上海许伯明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今年,是我的父亲赵翔云(1913—1976)诞生110周年。往事如烟,岁月留痕。为了心中的纪念,特撰此文。
据赵翔云《自传》记载,1946年冬,他应上海的江苏省银行总经理许伯明(图1)之邀,辞去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的工作,举家迁往上海,担任许伯明的私人秘书,兼办京剧票友社团“兴社”。在银行工作之余,他全权代理许伯明的邮票收集事务,还为《新光邮票杂志》、《近代邮刊》等邮刊撰稿,为宣传推广集邮尽其所能。

图2
当年上海一份8开的《小日报》辟有“邮钞讲座”栏,主编是范广珍,名誉主编是周今觉。特约撰述人有严西峤、钟笑炉、钟韵玉、刘行方、乐秀隆、张包平之、张包子俊、张赓伯、陈复祥、陈志川、梁芸斋、马任全、吴乐园、朱世杰、王纪泽、王松龄,另有孙君毅、周鸡晨、崔显堂等,真可谓群贤毕集,名家荟萃(图2)。
“邮钞讲座”在1947年5月17—18日连续发表赵翔云《对于本讲座的希望》,他写道:“(一)我经常驻上海已经半年多,深感到本埠邮票刊物的缺乏,尚能按时出版的仅《近代邮刊》《邮人季刊》等而已。往往数月一期,实不能以饜邮人的欲望,此番《小日报》复刊,每日有一小方块邮钞文字刊出,已是邮人的福音……以后如能将本讲座扩充为半版或全版,甚至每日另出单张,是最所希望的。(二)本人在内地的时候,对于邮事亦曾努力过一番,觉得渝蓉昆筑各地邮风蓬勃,颇有兴旺气象,其倡导之功,舍邮刊莫属。现在上海方面,《国粹邮刊》停刊甚久,《新光会刊》目前虽已付印,尚未出版。所以希望本讲座能够充实内容,多刊提倡集邮,奖掖后进的文字,功效一定很大。我还记得邮人中有许多前辈,都是读了《邮乘》《邮典》而发生极大的集邮兴趣的,如袁寒云氏,许伯明氏,皆为最明显的例子。当时彼等争购名贵珍品,如痴如狂,诚为不折不扣的十足邮迷。(三)邮刊的篇幅,自然以大而精为最好,不过在事实上不可能的时候,小而精要比大而滥好得多。因为上海一埠的邮人,以政商学界中人为多,平日为了事务,为了学业,忙个不了。而能在余暇,于短短篇幅中读到极精彩的文字,藉以遣兴,那是最经济而有意味的事。所以希望除原投稿诸君继续不断源源赐稿以光篇幅外,并更联络本外埠对邮学素有兴趣者,请其多多惠稿,务期集思广益,臻於至善,成为每个邮人爱读必读的刊物……”反映了当年集邮传媒在上海的情况。

1946年春赵翔云由重庆返回南京。他在新街口中央商场二楼,已故集邮家吴南愚之子开设的缥湘美术分馆,见到作为非卖品展示的盖北京戳的“宫门倒”旧票和盖湘潭戳的蟠龙宋字4分倒盖,因此前未见经传,邮品离奇,于是在“邮钞讲座”以《集邮见闻
1948年5月,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会在上海合办邮展,作为新光会员的赵翔云痴迷其中,反复前去观摩学习,并与陈复祥、叶颂蕃、钟笑炉、陈志川等邮友交往密切,还特地去周今觉府上,谒晤请益。经陈复祥指导,赵翔云撰写了《上海工部大龙之见闻》,在无锡《邮友》发表。赵翔云在陈志川处偶然购得大龙薄纸1分复印票,赵敦甫、钟笑炉等获悉后纷纷道贺,投桃报李,他将此票送给了许伯明。

图4
早年,赵翔云曾师事京剧票界名宿“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他擅长青衣及小生。由于扮相俊美,唱念做打当行出色,加之京胡弦弓娴熟悠然,在票界享有一定的声誉。而许伯明既是航空邮票专家,也是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甚好的京剧票友,故使银行内部出现了一大批文艺青年。在许伯明和赵翔云的带领下,他们常在上海贵州路的湖州同乡会“湖社”大礼堂内吊嗓、排练、演出,以丰富工余生活。赵翔云参演的剧目有《三堂会审》(饰演苏三)(图4)、《贩马记》、《黄鹤楼》(饰演周瑜)、《辕门射戟》(饰演吕布)(图5)、《群英会》等。
1949年9月,银行由军管会接管。赵翔云经军代表介绍,考入华东财政经济学校,1950年5月,被派往扬州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全家离沪迁扬。
致谢:金问涛、邹子阳提供部分资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