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剑门关

标签:
剑门关蜀道难关楼明代建筑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剑阁县北部,附近的剑门关邮政支局古色古香(图1)。吃午饭休息的时光,里面只有一女保安。我只能写几枚《剑门关》普资片放在邮政柜台上,请女保安转告邮政员工寄出。7天后明信片来到我手中,我得到了“剑门关收寄”原地日戳(图2)。
抵达剑门关景区南门,导游告知有长短两条旅游线路,长线是后来开发出来的景观,与剑门关关系不是太大。因时间关系,我们选择了短线。检票后迎面而来的“剑阁”牌坊(图3),这是按照明清时期川北的建筑风格,以当地的青石镶嵌而成。因剑门关是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历代在此捐躯者甚多。故牌坊顶上的屋脊中央没有采取惯用的宝顶装饰,而是以佛家的“七级浮屠”来威镇下边的“剑阁”二字。

图4
经过木牛流马、战车、姜维守关像、刘备过关像、孔明立关像等,只见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剑阁邮政1990年10月1日启用的“剑门关”风景日戳(图4),戳图描绘了剑门关险峻。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诸葛亮发现此地形后,又在原通道上,将地基筑高,加大通行难度,并在狭窄的通道上筑关,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
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毁屡建。唐朝以后,开始改称剑门关。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的关楼,2006年2月被大火烧成灰烬。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清代关楼原址上重建,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仿明代关楼,宽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依据冷兵器时代作战特点,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门,兽吞衔环,金钉固门。关楼采取三层歇山式屋顶的构造,四面轩窗,环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采用侧脚、“生起”等传统手法,营造成“敌楼高踞、堞垛森严”的明代建筑风格。因此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剑门关从未被正面攻破过。

图5
从南门进入望见的是面向关内的关楼,然而2002年12月25日发行的《剑门关》普资片邮资图选择了面向关外的关楼(图5);2019年9月21日,广元和剑阁邮政分别启用“剑门关”风景日戳(图6、7),2003年9月1日广元邮政启用的“剑门关”风景日戳(图8),戳图都选择了面向关外的关楼。连景区门票图案,也选择了面向关外的关楼(图9)。关内地势平坦,关外坡度陡峭,选取面向关外的关楼,更显得关楼的高大险峻。
走出劵门就来到了关外,经过雷鸣铁索桥,就来到了天梯峡。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蜀道难》诗中云:“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我们攀爬了一段古栈道,体验了蜀道难,也结束了剑门关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