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明:鲤鱼跳龙门

标签:
鲤鱼龙门科举邮票杂谈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鲤鱼跃龙门”(图2)源于一个典故,据《太平广记》引《三秦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由此可见,鱼跃成龙得益于禹凿龙门,并且主要是针对黄河鲤鱼而言的。有趣的是,人们在对龙门造型的艺术创作上,更偏向于牌坊(图3),以此承载人文信息,标榜功德与成就,寄寓古人之愿景。

图4
自古以来,鱼崇拜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信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盆(图4)上的鱼纹形象就是这一崇拜的艺术形象代表,而龙自鱼出,最早的龙图腾应是鱼崇拜的变异与延续。值得一提的是《三秦记》所描述“天火自后烧其尾”的瞬间,乃凡鱼与神鱼的分界线,这呈现的是一种龙头鱼身的似龙非龙、似鱼非鱼的状态,亦是一种“鱼龙互变”的形式,类似于仰韶文化彩盆上的半人半鱼的形象。

图5
鲤鱼跃龙门,最早被视为幸运的象征,即比喻能够被有名望的人援引,便声誉鹊起,如据《后汉书·李膺传》载“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来,文人寒窗苦读,企盼一朝科举及第,跻身上流社会而平步青云,朝夕之间,命运巨变,据《封氏闻见记·贡举》载“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直至今日,鲤鱼跃龙门,仍沿袭古喻金榜题名(图5),也比喻望子成龙,更多的是作为飞黄腾达、步步高升、仕途得意的祝吉语。正因为鲤鱼跃龙门蕴含了吉祥喜庆、振奋向上、梦想成真的内涵,鲤鱼跃龙门纹饰成为了华夏民族喜爱的瑞符而代代相传,如广西壮乡的吉祥物绣球上(图6)。

图7
根据民间传说“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改编的童话作品《小鲤鱼跳龙门》(图7),告诉孩子只有大家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