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宏谊:黑与白

标签:
黑白摄影邮票艺术杂谈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画种,黑白木版画起源于西方的小型圣像画。其显著特点就是只用黑白两色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艺术家通过黑与白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鲁迅(图2)曾说:“木刻研究以黑白为正宗。”他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黑白版画的特点,黑白正是版画语言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形式。黑白版画没有绘画中丰富然而繁琐的色调,只有单纯的黑白两色。就像是钢琴的黑白键,虽然单调,却能敲出强有力的旋律。黑白版画正是秉承着去繁就简的原则,把其它种类绘画中被视为基础的东西如明暗、色彩都省去了,只保留最原始的特征(图3—5)。

图6
17世纪波希米亚的版画家瓦茨拉夫·霍拉尔在肖像画和城市全景绘画方面非常出色,他的多幅黑白版画被布拉格的国家画廊收藏(图6)。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欧洲表现主义画派的始作俑者,幼年时期留下的忧伤心理,导致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色彩都显得非常沉闷与压抑。蒙克还时常用黑白版画的手法在创作中渲染沉闷和压抑的气氛(图7)。格哈德·马克斯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早期教师,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和版画家。1989年,德国为马克斯诞生100周年发行纪念邮票,票图选用了他的黑白版画代表作《猫》(图8)。

图9
1985年,中国发行《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邮票。票图选择的是版画家伍必端的黑白木刻版画《卢沟桥抗战》(图9)。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吉尔吉斯史诗三部曲》,表述的是吉尔吉斯民族的历史记忆。2015年,《吉尔吉斯史诗三部曲》以黑白版画的表现手法出现在吉尔吉斯斯坦邮票上(图10)。
在摄影行业中素有“减法”一说,有时画面的丰富色彩更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而此时将其拍摄成黑白照片会减少色彩的干扰,使画面看上去更简洁,主体也更明确。1991年,澳大利亚发行《澳大利亚摄影150年》邮票,票图都选用早期黑白摄影作品,其中奥利弗·科顿的作品《茶杯芭蕾》从创意、布局到用光,均体现了黑与白的表现特色(图11)。2019年,摩纳哥发行《摩纳哥车赛90年》邮票,其中两枚分别表现1931年和1969年车赛场面,均以黑白老照片设计,展现了当年明星赛车手路易斯·齐隆和格拉汉·希尔的冠军风采(图12、13)。被称为“好莱坞美神”的格瑞丝·凯利于1956年成为摩纳哥王妃,从此,摩纳哥邮票画面也成了她的“肖像画框”。或许是为了展现王妃的高贵气质,邮票上的她几乎都是黑白肖像(图14)。曼雷是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人体摄影大师。当非洲原始艺术在美国流行时期,他以恋人吉吉为模特,以一个非洲黑人面具为道具拍摄的照片《黑与白》,所指的不仅是画面中道具颜色和人物的肤色,也是作品的主色调(图15)。生于荷兰的安东·寇宾既是电影导演和音乐制作人,也是欧洲摄影师圈内最负盛名的“黑白大师”之一,寇宾于1993年为白人名模克莉丝蒂·杜灵顿和黑人名模娜奥米·坎贝尔拍摄的“黑白派对”被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寇宾也得到了“形象创造者”的美名(图16)。捷克摄影师塔拉斯·库申斯基以黑白摄影见长,作为纯粹的户外摄影师,他始终拒绝使用人工照明设备来打造自己作品中的黑白视觉效果(图17)。为纪念2017年8月20日能在14个州观看到的日全食天文奇景,美国发行了题为《日全食》的热敏邮票,票图也是一幅呈现日全食景象的黑白照片(图18)。

图19
阿伦·道格拉斯是一位生活在纽约哈莱姆区的非裔美国艺术家,他用自己的“黑与白”来证明社会现实主义也可以采用更为现代的形式语言,从而被称为是“美国黑人艺术之父”(图19)。建筑师出身的西班牙雕塑家爱德华多·奇利达擅长铁制雕塑,他曾于1958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雕塑大奖。作品以黑色表现铁的坚实性,以白色象征空间的开阔性,使“黑与白”形成对照(图20)。当代丹麦艺术家约恩·拉尔森总是以抽象的“黑与白”语言来象征年轻女性,他作于2001年的抽象画《小姐》被丹麦用作《艺术系列》邮票的素材(图21)。

图22
2005年,圣马力诺大学开设了互动与体验设计专业课程,在该国为设计课程开设10周年发行的邮票上,设计师将“黑与白”设计元素运用于数字“10”中,让黑白分明的数字演绎邮票主题(图22)。加拿大的《图形设计协会50周年》邮票以简洁的黑线白底构图将“图形设计”的英文GRAPHIC DESIGN与数字50巧妙地组合成计算机鼠标,而且这个鼠标还长成了“鼠头鼠脑”的模样,别致地表达了邮票的主题(图23)。波兰裔法国图形设计师米歇尔·巴托利毕业于罗兹美术学院,在从事黑白图形设计时,他继承了波兰招贴画中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手法,形成视觉冲击强烈的对比风格(图24)。比利时时装设计师维罗妮克·勒鲁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创立的女装品牌,她的设计硬朗与优雅相结合,兼容了东西方审美情趣。勒鲁瓦尤其擅长将黑与白演绎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含蓄美(图25)。

图26
“黑与白”元素在“人物题材”邮票的设计中也极为普遍。2018年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在德国的纪念邮票上,简洁严谨的黑白斜线组成了马克思的肖像(图26)。说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式的幽默”,大家都会想到这位科学伟人“吐舌头”的老顽童形象。2016年,爱因斯坦又吐着舌头出现在在一枚波黑邮票上。除了文字和脸部是白色线条和块面,画面的主色调碰巧是黑色(图27)。伦纳德·伯恩斯坦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音乐艺术大师,他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艺术造诣举世推崇。2001年,美国为已故的伯恩斯坦发行邮票,票图设计是黑白色调。黑色主调加留白,让人想起评论界对这位大师的评价:“他留下的空白是难以填补的”(图28)。一个趴在白色桌面上的黑色背影——他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弗兰兹·卡夫卡。卡夫卡小说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他笔下的人物特征就像绘画中的白描,就像他的那幅自画像——那个趴在桌子上的卡夫卡(图29)。

图30
2006年的《欧罗巴》系列邮票主题是“融合”,指的是世界各民族及各种文化的融合。斯洛文尼亚邮票采用了“拟人化”的创意——黑猫与白描“融合”的成果是一只黑白花猫(图30)。1980年,塞浦路斯为“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发行邮票,票图以黑白对比手法设计,白色的人脸剪影和黑色的和平鸽剪影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图31)。

图32
源于古代印度的国际象棋传入欧洲后,被称为“黑白方格上的搏杀”。2008年,冰岛发行《冰岛国际象棋比赛50周年》邮票,票图展现的正是被称为“黑白方格”的棋盘(图32)。在英国为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发行的邮票上,表现射击和马术两项比赛的邮票均设计成黑与白的“静”和“动”(图33、34)。魔术是依据科学原理,运用特殊道具,综合视觉传达、心理学、表演学等不同领域的智慧,抓住人们好奇心理的特点,制造出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的一种表演艺术。摩纳哥1996年的《魔术节》邮票借助黑与白的画面呈现,让人从中感受这种变幻莫测的艺术(图35)。题为《五种感官》的爱尔兰邮票以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人体的感官,其中“视觉”图采用“白底黑线”的简约设计(图36)。2000年,挪威发行《挪威人的日常生活》小全张,8枚邮票均选自黑白摄影作品。其中一枚表现正在挤牛奶的农妇,毛色为黑白花片的奶牛形象似乎更适于用黑白照片来呈现(图37)。

图38
斑马是非洲特产的野生动物,因身上有与众不同,起保护作用的黑白斑纹而得名(图38)。正因为拥有非洲特产的身份,斑马的形象经常会成为非洲国家宣传各种重要赛事的创意元素,如2003年南非举办的板球世界杯赛,就采用画面切割的手法,将斑马身上的黑白斑纹设计成会标图案(图39)。说起斑马,球迷朋友也许会想到有着“斑马军团”之称的尤文图斯。这支最初由中学生自发组成的足球队成立于1897年,他们的队服被设计成黑白相间的竖条纹图案,黑白分别象征“力量”和“纯洁”,(图40)。2015年,意大利为2014/15年度意甲冠军尤文图斯发行邮票,画面色调除了球队的黑白标志色外,黑白相间、记录数据信息的二维码图形也出现在画面中(图41)。截止2020年,尤文图斯共夺得36个意甲联赛冠军,是意甲夺冠最多的球队;也是历史上首个实现欧洲冠军杯、欧洲联盟杯和欧洲优胜者杯“大满贯”的俱乐部,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尤文图斯”形象在邮票上频频亮相。可以说,“斑马军团”尤文图斯是名副其实的“绿茵豪门”,是当之无愧的联赛“王中王”(图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