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威:20世纪初欧美错版图画明信片赏析

标签:
明信片印刷错误珂罗版图画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由于设计或印刷的失误,造成图文差错的明信片,称错版明信片。20世纪初“黄金时代”的图画明信片印刷建立在追逐利润的大量生产基础上,出现误差在所难免。虽然印刷商也一直在寻求有效的准确方法,但在商业活动中, 质量控制往往不是产品的首要目标,寻求机会卖出去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因此有些错印的明信片非但不会销毁, 而且还流入了市场。与邮票相比,明信片的质量控制比较松懈。
笔者根据印制中出现的错误,简述各类错版及容易混淆的正常明信片,分析它们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1.格式面错误

图1
由于双面印刷,所以就会造成正面、背面或双面错误。图1是美国出版(德国印刷)的布法罗Delaware公园明信片,石版印刷。正面与背面图案颠倒(笔者另有正片可作对比),当然现已无从考究哪一面印错,但这种简单的失误在当时并不算什么事故。

图2
图2为旧金山的爱德华H.米切尔明信片公司(Edward H. Mitchell Postcard Publisher,1898—1923) 印行的新奇夸张图画明信片,胶版印刷。一般来说,只要格式面正常,无论图画面有什么印刷裁切错误,都可通过邮局寄递。但像此片这种格式面地址栏异常,则很少能见到通信实用。此片格式面裁切变体用于通信是个例外。
2.图画面错误

图3
图3是美国印制的复活节问候明信片,石版印刷,其基本原理是在印版上需要油墨的部分涂蜡,不需要油墨的部分用水弄湿。因蜡会吸住油墨,而水则排斥油墨。此片的印刷顺序是黄、红和蓝色,都没有出现问题,但在最后印刷黑色时,承印的卡纸明显向左偏移,以致黑色右移。

图4
图4是法国早期的 Bouhey 平版印刷机,当时主要在小店铺使用。印刷床上有四块石版准备使用,每块石版必须依次手工上墨。平版印刷在当时是彩色印刷最有效的生产工艺之一,但即便使用框架也难以避免多块印版套准的偏差。因为不能保证每种颜色都会完美对齐,只要添加新的颜色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图5
图5是爱德华公司印行的3张胶印明信片。上片在1909年4月3日被正常实寄,其图画面为中片图案和下片图案的多次叠印,此片的“基础”是下片。经放大细节分析后可以看出,下片图案在上片缺少了黑色,所以下方站台上的人群都没有印出。中片原应使用红、黄、蓝和黑色分别印刷;但在上片缺少红色,所以孩子们的皮肤没有红润色。

图6
图7片图是纽约中央公园艺术博物馆,都是Rotograph公司珂罗版印刷。上片格式面下移,编号“A138a”沉底(见A),而顶端出现另一张明信片的编号“A137”(见B)。中片图画面下方文字漏印,但在上方却出现“纽约罗切斯特动物园”字样(C),明显是印刷移位,且中片格式面移位(见D)。下片是正片。

图8
图9是德国发行(在美国实寄)的明信片,珂罗版印刷。正、背面都发生了移位,图画面左侧、左下角和下方的图案都与正片不同,背面也是如此。这就说明了当时在同一印刷大版上的图画明信片,每张图案几乎都是不同的,反映了当时图画明信片印刷的灵活性。

图10
图10是美国俄亥俄州Art Manufacturing公司厂房,工人们正在印刷彩色明信片,可以看到他们手中的大幅卡纸上的28张图画明信片图案几乎没有相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依据预期销售量来生产,更加精确面对市场。
4.文字印刷错误
无论明信片用何种工艺印刷,绝大多数情况下说明文字是后期加印上去的,而且大多数是凸版印刷。因为凸版(铅)铸字会将墨汁向四周挤压,文字外沿比较硬朗,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图11的出版商是E.C.
Kropp公司,图画内容是密歇根州一处住所,胶版印刷。上片图画面(见B)和格式面图案都有移位,而且后加印的红色文字是叠印(见A)。图11-1
图12是波士顿 The Metropolitan News Co.(1904—1916)产品,德国印刷。上片珂罗版,图画上方的部分说明文字(地名)被删除线涂抹(见A),改正的文字一般由原印刷商或零售商使用小型手压机加印。下片胶印, 红色说明文字没有更改, 仍是错误的地名(见B)。

图13
图16是意大利印明信片,可以依稀看到右侧人物的头部是浅绿色,此片印成时应可看到红、黄和蓝三种颜色。但不知什么原因,只有红色留了下来,其他颜色都已褪去,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然,黑色是最稳定的,如果此片使用了黑色,也许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