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明:2022年7月新邮介绍

标签:
党章张仲景伤寒长沙杂谈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图1
7月15日《张仲景》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民不聊生,瘟疫四起。张仲景家族中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十分之七死于伤寒。他立志习医拯民,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拜同乡著名医家张伯祖为师,苦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继承了辨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写成了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临症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图3),经后人整理校勘,将书中伤寒部分定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定名为《金匮要略》。
张仲景因品德高超被推举为官,任长沙太守,碍于官员不便进入民宅的戒律,他在每月初一、十五,敞开衙门,坐在堂上,专为百姓治病,施医给药(图4)。长沙太守府旧址在今蔡锷北路233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小吴门邮政支局)。正因为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杰出贡献,后世的长沙人千百年来一直在此立祠供奉他。乾隆八年(1743年)修建了张公祠,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焚毁。1946年长沙中医界捐建新祠三间,名为仲景堂,两年后改建为湖南国医馆。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延续至今。后因修马路,祠又废弃。2019年6月,长沙市政府在张仲景祠故址建立雕像以表尊崇纪念(图5)。
张仲景葬在南阳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今南阳市医圣祠街7号,仲景路邮政所)。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农民在挖土掘井时又得到了晋碑,修复墓冢。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

图6
医圣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69平方米。大门为仿汉建筑(图6),一对炮楼式的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更名为张仲景博物院,馆藏器具文物100余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
7月23日《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一百周年》
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虽然有了一些党章的要素,但还远远不够。一大后,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迅速发展,党员由50多人发展到195人,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正式的章程来指导和协调党内生活,统一全党行动,以确保党的制度建设方面迈出重大的前进步伐。二大担负起创建首部党章的历史重任。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石门一路邮政所)召开了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图7)。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进行延安路高架建设,为了这块红色圣地,高架桥特地在这里拐了个小弯,保留了二大会址。2002年二大召开80周年之际,这两排砖木结构的房屋建成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图8),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两扇黑漆大门用天然石料作门框,两边用清水红砖做砖砌壁柱,壁柱头部砖雕为仿欧洲复合柱式。沿街第一排西起第3个门牌号保留了当年的“625”,门楣四个大字“腾蛟起凤”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形容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寓意非常吉祥。
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创造了七个“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青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明确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党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从党的二大制定第一部党章起,到党的十九大,党章的发展演进已百年,党章的内容历经修改不断更新变化,但党的初心未改,初衷未变,可以说,党章的制定和修改,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党的百年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