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炜:再谈宁波至温州隔日到达的海关封

标签:
宁波温州海关船期杂谈 |
分类: 《上海集邮》征求意见稿 |
根据当年《申报》刊登的船期信息等资料,论证一件1883年海关邮政寄递,未用邮票的宁波至温州封在第二天到达的合理性,为此封在1996年出现后引发的不同意见作一个解说。

图1
图1为1883年宁波寄温州红条封,未贴邮票,盖宁波1883年12月29日蓝色海关日戳,到达温州后盖1883年12月30日红色海关日戳,封背盖有蓝色“信力已付 勿索勿给”副戳。
此封分别于1996年春和2009年秋二次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卖中。1996年首次出现时,就有人撰文质疑,认为按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宁波至温州不可能第二天即可到达。第二次拍卖后,网上再次就“宁波至温州隔日到达”的可能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0多位邮史研究者参与其中,多数人认同在当时不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两地间都不可能隔日到达。在此先入为主的前提下,还对封上的温州海关日戳和“信力已付 勿索勿给”戳记乃至整个信封提出了质疑。笔者等少数人认为隔日到达是有可能的。由于双方都没有拿出真凭实据,讨论不了了之。
也许是名人效应的引导或基于“常识”的理解,“隔日不可能到达”和“信封存疑”成了此封的标签,现在网上说起此封,就有人会以“比现代的航空邮件和顺丰快递还要快”来作调侃。笔者近些年一直关注温州邮史的收集和学习,现再次对此封进行分析,以解20多年的疑惑。
此封收件人温处道温大人,即温忠翰(1835~?),字味秋,山西太谷敦坊村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温承惠,历官巡抚、总督,太子少保。父温启封,官至刑部郎中。温忠翰兄弟几人也都在朝为官。温忠翰年少时已负奇才的盛名,他个性敦厚、谨慎。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中举。同治元年中进士,人称“温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出任湖南学政,官至湖北按察使。光绪元年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光绪四年(1878年)任浙江温(州)处(州)道道员。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任湖北按察使,翌年以病休致。

图2
温忠翰在温任职8年期间,已知存世的信封有6,其中2件由同一人通过宁波海关邮政寄出,另一件也是未贴邮票的红条封(图2),封面书写:温州
钦命浙江分巡温处道宪温 大人安禀
落款为:宁郡洋务委员会谨呈 二月十六日;封背面盖有宁波海关1886年4月3日蓝色海关日戳和蓝色的“信力已付 勿索勿给”
副戳,可惜没有温州到达戳。封面另有手写:“李函第三次
宁波海关1878年11月底(或12月初)首次收到大龙邮票,供公众贴用寄信。按海关当时实际情况,邮资收取除贴用邮票外,还存在“邮资登记”或“现金支付”等不用邮票的形式。这2件封就是采用不贴邮票形式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并都盖有“信力已付 勿索勿给” 副戳。关于此戳,台北出版的《红印花邮票》有详细介绍:
1882年10月4日总税务司赫德札知津海关:“立即停闭天津华洋书信馆”。按该馆系津海关之代理机构,专收华文地址之函件,所收邮费照民局例,或按节(每4个月)结算,或由收件人与寄件人各半负担,例需给小费,多寡无定。同年12月22日再以通札邮字第4及第5号,箚知各口海关:凡温州及其以北各关得收寄公众函件,不论华文或非华文,均须预付邮资。华文函件可视数量多寡,交由局内听差兼投,或另雇外听差专投。并谓:“投递之华文函件每件应盖一戳记,表示邮费已付,不得另给小费。”
按以上规定,“信力已付 勿索勿给” 副戳应该由温州海关投递时加盖,但从这2件封上所盖的戳色来看,与宁波海关日戳戳色相同,也有可能是宁波海关所盖,用于表明邮资已支付的一种提示。

图3
温州海关日戳可分为3种戳型,按目前已知的使用日期先后来区分。第一型:无年份,外圈25mm,内圈10mm,黑色,仅见于1881年5月1件断片上;第二型:4位数年份,外圈30mm,内圈21mm,红色,目前仅见2件:图1及另1件1884年5月13日封(图3)。第三型:2位数年份,外圈28mm,内圈18mm,最早见于1886年6月23日,最晚见于1897年11月15日,期间见有红色、黑色、蓝色3种戳色。
温州开埠后,与上海、宁波间的通航状况如下:
温州海关建立于1877年(光绪三年)4月1日,11月改称“瓯海关”。同月,英国怡和洋行所属“康克斯特”(Conquest)客货轮首航温州,于10日驶抵温州,这是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港的外国商轮。该轮航线是从上海经过温州再驶往福州,隔两周来温一趟,回程时从福州直接驶往上海。“康克斯特”轮当年10月3日停航。
1878年4月,轮船招商局派遣“永宁”客货轮自上海来温,这是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港的中国轮船。但由于贸易不旺,当年7月26日就停航。英国怡和洋行在当年5-6月也曾派轮船定期行驶温州,不久出于同样的原因停航。以后该洋行的轮船虽然偶有来温,但已属于不定期性质,从11月8日以后,再也不驶温州了。
1879年2月28日,浙江巡抚梅启照奏请:“温州新设通商口岸,亦须轮船驻泊。”于是招商局决定再次派遣“永宁”轮行驶温沪线,这条客货轮航线的确立,成为温州港的定期贸易船。1881年开始,“永宁”号中途停靠宁波。
宁波至温州间219海里。光绪五年(1879年)瓯海关贸易报告“客运”一节记载:开通汽船运输自然极大刺激了本口与宁波和上海之间的客流,……对于普通旅客,经陆路去宁波的费用不会低于汽船,而且需要沉闷漫长的八九天翻山越岭、车马劳顿,除了死顽固,可能没人再愿意了。汽船约26小时到达同一目的地(宁波),……
另据曾在温州平阳传教的纽西兰籍牧师王廉夫妇1921年回国述职后在墨尔本接受英国内地会会刊《亿万华民》(China’s Millions)采访稿记载:
从宁波坐小型蒸汽船,沿着海岸线行走约24小时便到达温州,再从那里转乘其他船只沿运河而下,最后一程改坐手划小艇,两三小时后才抵达平阳。
以上史料可证自温州开埠至民国初期,宁波与温州间汽船只需24至26个小时,因此图1所示此封在航行时间上是可靠的。
另在1883年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廿八)上海《申报》刊登船期广告(图4):十一月廿九日/星期五/出口船/招商局/“永宁”/轮船/往宁波温州
1883年农历十一月廿九日即公元12月28日。“永宁”号轮船28日从上海出港,上海至宁波间140海里,约17个小时后的29日到达宁波(海关邮政时期至大清国家邮政初期,宁波至上海间隔日到达的信封存世有多件),稍作停靠后当天启程,26小时后的30日到达温州。此封正好搭乘此航班,成功上演了让现代人意想不到的“海关速度”。
以上的介绍和资料当可洗刷此封廿多年来所蒙受的“冤情”,还此封一个“清白”。最后感谢美国赵先生提供图1图片,上海徐先生提供《申报》资料,图2、图3来自《海关日戳》(1875-1913)。
参考文献:
[1]
赵肖为.
[2]
[3] 华裕宽,等. 海关日戳(1875-1913)[M].台北:邮文联谊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