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那些花言巧语、只做表面功夫的人,是谈不上仁的!”
有些人读《论语》,就爱跟着句子的意思跑,一会儿是孝弟、一会谈仁,其实那是表面的意思,内在的含义并没有脱开“为学”。前边的“孝弟”是基础,本章是讲用真诚心、真抓实干,这是治学的前提。
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就怕你不发真诚心,只“巧言令色”装个学习的假样子。什么是“巧言令色”?明明是玩游戏上瘾,自己还美其名曰“学协调能力”,这是巧言。父母推门进来的时候就装着写作业,父母出去了,便把小说拿出来,这就是令色。官员们平时工作不抓紧,领导检查时就装着特别勤奋,也是令色。现在什么都讲究“包装”、炒作,其实就是弄虚作假,于是常有些公认的好人,一下子爆出丑闻来的。“装”终究不是真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迟早都会出问题。
将工作、学习落到实处,才能得到回报。天道酬勤,不我欺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责?与朋友相处有没有诚信相待?老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zēng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国贵族的后代。曾参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是年龄最小的弟子,但他却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少数弟子之一。一般认为他二十六岁悟道,二十七岁便已设教讲学了,这点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曾子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他写的。
这里仍然是讲学习的重要基础:脚踏实地,常常检查、反省。学问落到实处、动真格的,才能得到实益。说道理谁都懂,真正落实就难了。忠、信都做到了吗?有没有“巧言令色”为自己的不足掩饰和辩解呢?老
《大学》说:“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可见“忠信”为道之本。为人谋而忠,是忠于人、敬于事,把别人的嘱托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上心去办,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领导和同事少担心。与朋友交往,重点在“信”,言而有信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知己满天下。
“传不习乎”的习,仍作实习、落实解,不是复习。老师教的课本知识可以复习,如果教大家“改过”怎么复习?所以解释为“落实”更圆满。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做事严肃认真才能取信于民,勤俭节约才能普惠百姓,征用劳力符合农时的规律,才能不影响耕种和收获。”
也许有人怀疑,前面说的孝弟、忠信就是学问?学了以后在工作当中有没有用?这章就是回答:治理一个千乘(shèng)之国,也是敬事而信、节用爱人而已。为人处事的基本品行,可以去治理一个大的国家,作用就有这么大!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都是说治理国家的基本道德品行,对治家、治企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章进而将“为学”概念延伸到具体实践的范畴。学习不仅指书本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求索。
节用指量财为出,杜绝铺张浪费。一个朝代灭亡之前总是大兴奢靡之风,而奢靡的产物——阿庞宫、铜雀台乃至圆明园,它们的下场都不好。无论中外,奢靡建筑多灭于火海,就是因为这些建筑积聚了百姓的怨气。那些不顾民生去建造享乐工程的统治者,也难逃倾覆和失败的命运。爱人指以人为本,依靠人才去治理国家,将百姓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若以现代经济学观点,节用是资本的有效利用,爱人是人才的有效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不正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两大要素吗?是否有人真能做到呢?节约型的社会意味着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经济,哪能象现在这样将房子、公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呢?爱人的和谐社会,哪里有贪官污吏、下岗失业?如果理解得深,感受得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多适合挂在各省、市的政府大楼里!
使民以时。天时不等人,在农业社会里,农民误了农时就等于要饿一年肚子,所以“使民以时”是对百姓生计的人性关怀。现在则可进一步延伸为尊重事物发展的时序和科学规律,为政不能扰民。对何时要防旱防洪、何时要稳定农产品价格,都提前安排,早作准备。
以上几条综合起来,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治国基本理念,对今天仍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见真正的智慧颠扑不破。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重师长,做事严谨、守信,对人充满平等的爱心,而又能够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些都真正做到的时候,才可以学习典籍。”
除了孝、弟、忠、信以外,本章又提出爱人、亲仁的品德。清代康熙时的秀才李毓(yù)秀根据本章写了一本童蒙教材《弟子规》,很适合小孩读诵。
泛爱众,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家庭的孝、弟之心扩充到天下人——心量大,事业才大。
亲仁,即亲近仁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平常接触的都是道德学问好的人,自己也会慢慢受其熏陶而能积极上进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行有余力”的“行”字不可忽略而过。好比抽烟,知道抽烟不健康,与真能戒掉是两回事。孝、弟、忠、信、爱人、亲仁都能做到了,才可以学习文章、典籍。“文”指历史典籍,主要是《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后期还包括《春秋》。那时孔子删订“五经”作为课本,用以教授学生。“文”也包括了做文章在内。
第3-6章,着力讲为学应从孝、弟等基本品行着手,真抓实干。
我们将《学而第一》称为“篇”,篇里带序号的小段文字称为“章”,而将若干章组成的较完整阐述一个道理的段落,称为“节”,每节往往会冠一个小标题。后面的分析都是如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