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社会礼乐的运用,以创造和谐社会为贵。中国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就宝贵在‘和谐’这个地方。如果不管大事小情,都由着他不管,想自然而然达到和谐的社会,往往是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和谐’的宝贵,一味地迁就‘和’,却不通过礼乐、道德的力量来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前面说学习、做学问,怎么突然说到“礼”呢?这就是《论语》的魅力之一,让你在突兀中寻找答案。关于“礼”我们往后还会再深入讨论。这里有子说了礼用的核心原则——和。有子总结尧舜到周武王时代的政治,最宝贵的就在于“和为贵”。实际上,“和谐社会”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最高境界,但要真正创造“和谐”社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子说了两种错误的追求“和谐”的观念:
一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什么事情都任由它发展,是行不通的。比如市场经济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当然不是,政府需要宏观调控、服务和管理,否则人们为了钱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各企业也可能因重复建设而产生巨大的浪费。
另一个错误观点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们要留意这个“亦”字,就表明与上句的并列关系,表明“知和而和”和“小大由之”一样是错误的。如果仅仅为和而和,凡事只当和事佬,对矛盾双方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板子,表面维护一团和气的假象,不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小大由之”可能大多数人还知道行不通,可不少人都会有意无意地犯“知和而和”的毛病。比如家庭暴力,有多少妻子因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而一再地纵容丈夫的变态行为?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问题,政府会否因为怕丑闻外扬,影响执政党的形象而不彻底查办呢?有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和谐是在圆满解决各种矛盾中形成的,而不是表面掩盖矛盾。圆满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以礼节之”,以法律、道德作为准则来处理。
“和谐”更进一步讲,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又包括了法律、礼乐等多个影响因素在内。国家禁黄、赌、毒的工作还仅限于法的一面,而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则起“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建设和谐社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在决定事情成败的因素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知书达礼的人才能“得道多助”。所以,懂得礼用“和为贵”的基本原则,才能将学问切实运用于实际。学习“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的目标是以“礼用和为贵”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礼乐是孔子十分推崇的治国手段,它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又事关学问能否真正付诸实践。本篇从这一章开始转而讨论礼与为学的关系。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诚信待人而言行得宜,则可言出必行。恭敬待人而言行合礼,就可免遭耻辱。因他不失礼、不失信于周围的人,所以他也能受人尊敬。”
信是内心的品德,义是外在的行为。义者,“宜”也,《说文解字》说“此与善同意,故从羊”。同样,恭指内心,礼指外在的言行。人仅有内心的诚信是不够的,还要行为善良。以前“盗亦有道”,也懂得信,可行为不义,内心能恭,但行为粗鄙,一样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不失其亲”的失指过失,亲指周围交往密切的人。
本章与上一章是配合的,讲“礼”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礼、义的言行是为人、为学的基础,一个人知识再多,如果行为恶劣,无恶不作,那还不如不学。枭雄、奸臣们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他们不知礼守法,误将聪明才智和某些恭信的品德用到了邪道上,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象希特勒,很有个人魅力,能力也非常强,可他却将之用于发动世界战争,残杀无辜,这样的恶魔更让人恐怖。所以,只有具备“礼”的言行才能远耻辱、受人敬重。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不贪图口腹,住不贪图安逸,处事机敏而出言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可算得上好学了。”
做学问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心无旁骛才能学有所成。好学的人甚至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为钻研一个事情做到忘身的地步。忘身是一种定境,我们经常看到有成就的书画家和科学家,不少都很长寿,看起来鹤发童颜的,就是因为他能致心一处,达到物我两忘的定境,契合了养生之道而引发的身体变化。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指克己之欲,“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处世以礼,这两方面结合,就是好学。本章意在强调“礼”能帮助我们减少利欲之心,增长学问。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逢迎巴结,富有却不目空一切,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了,但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贵却仍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的‘将那上等的玉石象牙,巧妙地切磋,用心地雕琢’,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一个道理,你便能举一反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容易了。没穷过的人,不知道“身穷志不穷”的难处。我小的时候,每学期的学费都愁没着落,那滋味真不好受,常想问问苍天:“天生我材作何用?!”如果是曾经富贵而又没落的就更惨了,吃喝用度习惯了奢侈,一旦只能向别人借的时候,难免不看别人的脸色,哪里还谈得上骨气?所以贫而无谄难哪。反过来看,人若是大富大贵的时候,狂妄劲就上来了,觉得自己确实了不起,是天才。所以富而无骄的人也不多见。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就更少。三餐不继时,还上学干什么?不如去放牛、打猪草,你去跟他谈道,“民以食为天”就是最上道。佛家也说“无财不养道”,前世不布施,今生极贫苦而想成道的几乎没有,这是“贫而忘道”。相反,一个人如果富贵了,便不把道德、法律放在眼内了。“男人有钱就变坏”嘛,二奶啦、吸毒啦,都想去尝试一下。我还听说有些有钱人喜欢去偷东西,真是变态。社会一般民众的仇富心理,就是基于这样富而无礼的行为。
关于贫富与为学的问题,由子贡这个工商业界的钜子提出来真是最好不过了。从子贡一生的行履看,的确够得上“富而好礼”,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个社会想令贫、富者各有所安,就需要发展多元的价值观。穷人只要能够温饱,可让他安于自己的才艺、善良的美德、奉献的精神。富人只要有吃有喝,可以让他安于心灵的纯净、宗教的皈依,最好能将助人当成他一生的事业。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时代,过渡到今天基本温饱的时候,就更需要扭转过去偏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心理暗示。当财富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时,人们往往会为了财富而忘失生命真正的意义,使整个社会的人心陷于浅薄。
回到为学的话题。真正好礼、志求于道的人,是为学最好的助力剂。“如切如磋”是说用道、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同树木之剪裁、玉石之切磋,事关人生观和目标志向,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琢如磨”是说我们自己的日常修行,指在生活的细节中切切提斯,不断精益求精。人能做到无论贫富,都能保持学习的精神,还有什么是不能成就的呢?若是真正的好学,也的确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令人抛开贫富的观念,而去积极追求学习的乐趣。
本章进一步强调了礼用对为学的好处。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就怕你不了解别人。”
为学说到底,就是“知人”,知人者智,智慧恰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