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文化的古老残骸
王进的第一本散文集《三晋之旅》,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对于王进,这本书凝聚着自己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感情与遐想;对于山西的旅游业,则是一次规模巨大、匠心独具的宣传方式,这方式因为借助于散文的力量而显得奇异、生动并富有长久的冲击力,因此,《三晋之旅》对于山西旅游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把王进的散文轻描淡写地称为“旅游散文”,这无疑缩小了王进散文的意义,忽略了王进散文的实质。在我看来,从题材的不同来给散文机械化、简单地分类,实际上是对散文自由品格的一次残忍的阉割,什么“历史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都是如此。然而,散文最终只有两种:好的散文与坏的散文。王进处理的素材是山西的名胜古迹,辽阔苍茫的黄土高原,万物生长的古老土地,形形色色的历史遗迹,这一切构成了王进散文的写作背景,凌驾于这写作背景之上的,是王进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眼睛;潜伏于这写作背景之下的,是王进对历史、文化与现实有力的挖掘。在《三晋之旅》中,人们可以获得有关山西的众多信息——这不过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作用;人们也可以掌握有关山西名人的奇闻轶事——这不过具备点小小的情趣与小小的娱乐,但王进散文的境界,是由另外一些更内在、更深入、更隐秘的因素来支配的。当这些因素互相碰击、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并且以无所不在的气氛笼罩王进散文的时候,他的散文才散发出审美的芬芳。穿越过历史的断壁残垣,正视着社会过程中的血风腥风,解剖着文化的古老残骸,王进以一个现代人的独立意识,重新面对前人的创造物,前人的遗产,他不能不具备一种批判的、审视的、反思的态度。“人上之人,眼中一片真山水”,否则,神奇壮丽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将淹没到一片死气沉沉的混沌蛮野之中,自己的发现将成为不可能。王进在处理这些极富危险性的题材时,注意到“点铁成金”,注意到“化朽腐为神奇”,这意味着王进透视历史文化这庞大的存在时,已经具备了必不可少的清醒。这种清醒,终于让王进散文避开了表相的、浅薄的知识堆积,避开无聊、空泛的感情抒写,也避开了许多学者僵硬、陈旧的笔调,从而成功地捕捉到“漫游中的诗情”。我认为,这才是王进散文坚实的内核,正是它强有力地支撑着王进散文的整体构造,使之免于崩溃到平庸之中。王进一路上纵横写来,挥洒自如,他写“太原公子”、“清代皇帝与佛国五台”,他写“ 大同:彩凤飞来第一都”、“河曲:黄河风情美如画”,他写“介休与介子推”、“祁县望族”等等,大多都能贯穿着这种充沛的诗情。有时,这种诗情是朴素的,有时又苍茫雄阔,有时则带着异常浓烈的沧桑之感。繁荣与衰落、生长与灭绝、英雄豪杰与凡夫俗子、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权力与财富、圣洁与肮脏……民族的繁衍生息,地域的风土人情,世事的反复无常,历史的浮沉动荡,凡此种种都以神秘的方式进入了今天更为纷繁、更为复杂的现实,向王进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没有答案的问题,这问题也将永远折磨着我们。确实,对于关注着世界和自我精神的敏感的人们,一切都是启示:历史锈迹斑斑的盾牌让我们沉思,文明辉煌的铜镜等待擦试之后重放光明,大道迢迢周流,万物日新月异,一日长于百年,千年不过一瞬,宏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世音书漫寂寥。在这茫茫无边也曲折起伏的三晋之旅上,王进必然看到那不容回避的存在的真相:雁门关外埋葬着多少累累尸骨,五台山回荡着多少暮鼓晨钟,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喝令百花盛开如今已变为一片黄土,傅山的名士风流也不过是一场春梦。
你,王进,也不过是一个旅人。在一次次的漫游中写下这些文字,并渴望着它进入更多人的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