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把戏还能玩多久

(2009-10-27 23:43:12)
标签:

杂谈

    现在,似乎谁都知道了互联网舆论的重要性。许多政府部门也都建了自己的网站,但浏览量却总迟迟上不去,原因只有一个:政府网站大多数都是“面子工程”,其功能仅相当于过去的单位黑板报。陕西泾阳县的公安局网站,主页上的这三个警察,敬礼竟然用的是左手,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现,足以看出这些网站内容之空洞无物,也实在吸引不了什么人,甚至连负责维护更新的工作人员都没积极性。

 

             老把戏还能玩多久

 

    不过这几天,广州市的政府网站倒很受人欢迎——缘于它公开了114个政府部门的2009年度财政预算。据说,这样的公开“在全国尚属首例”,难怪10月23日那天,因为蜂拥而至的下载和浏览量,该网站竟然都“瘫痪”了。

 

    闻此“喜讯”,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到有点奇怪——地方政府的本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不是在年初就已经通过广州人大审议了吗?怎么能算“全国首例公开”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政府这个账本儿,对人大公开了,并不等于对所有公众公开!可这些人大代表,不就是公众选举出来的吗?既然代表们都审议过了,为什么不能让公众一并知晓呢?

 

    据说一个名叫李德涛的公民,就是推动广州市“解密”政府账本的人之一。他以前曾向很多政府部门,提出过“预算公开申请”,但总是处处碰壁,理由竟然是“本部门预算,属国家机密,不能公开”。

 

    有人指出,这纯属瞎扯——全世界范围来看,财政预算既然是政府在花纳税人的钱,钱的具体去向理应向纳税人汇报,什么时候竟成了“国家机密”了?不过您还别不信:在新祖国的历史上,权力机关还真曾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列入过国家秘密。您可以查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中的第五项。但您更要记住:1989年5月1日《保密法》开始施行的时候,1951年的这个《保密暂行条例》也同时废止了。而新的《保密法》里,根本就没有“政府财政预、决算”这一项保密内容。曾经把这个内容当作机密的《暂行条例》,迄今也都废止20年了,怎么还会有人,拿着过期20年的《条例》来当“挡箭牌”,顽强地把“不公开”进行到底呢?

 

    你可以把这些人解释为“不懂法”。因为他们的说法经常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里面,也没说过财政预算可以公开啊?可你别忘了,无论是《保密法》,还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强调“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也就是说,除非法律明确规定需要保密和禁止公开的内容,一切政府信息,包括财政预算,都应向全社会公开。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公共财政改革,顾名思义,就要让一切财政遵从公共属性,搞透明财政、阳光财政。

 

    所以,某些官人真是不懂法吗?不是!而是典型的明知故犯!就算是这回迟到了、但总算公开的广州这本“政府账”,也依然是别别扭扭、“犹抱琵琶半遮面”,至少三公消费(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内容,就被彻底屏蔽掉了。甭管人们再怎么追问,政府也还是“羞答答一言不发”。我真有些搞不清楚,广州方面究竟是怎么想的?你既然决定照X光做体检了,干嘛还要捂着某些部位不让拍呢?是觉得这些部位敏感吗?万一病症就是在这些部位呢?所以缺乏“三公消费”的财政预算,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预算吗?

 

    执政者目前的“表达困境”,也就在于此!既想当××,又想立牌坊,最后弄得进退失据。一方面,最该详细的地方不详细,另一方面,不该细致的地方拼命细致。与政府财政报告语焉不详相对应的,就是近来江苏睢宁县所发起的一个行政语言和行政行为的改革,它欲向各类形式主义的官方会议、发言和官话“开刀”,而媒体也注意到:与它配套的还有一份“官员禁忌语言”,一共是63句话,比如禁止干部说“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你快点,我还有事”、“我的态度就这样,你能怎样”、“你愿意上哪告,就上哪告”等等……

 

    用严格的规定,来禁止官员成天讲假、大、空的官话、套话;避免官员们由于一语不慎,而破坏了“和谐”的干群关系,睢宁改革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这就像一个人得了感冒,治病的手段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是要治理肌体本身的虚弱和不堪,而不是简单地规定“不许咳嗽、不许打喷嚏”。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你禁止了63句废话、胡话、套话,它万一又冒出第64句,你怎么办呢?面对百姓的求助,既然你不让我说“不知道”,那我成天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继续敷衍你,难道政府办事效率就提高了?官员的价值观就转变了?

 

    规范过细的禁令,不仅解决不了“真问题”,这种刻意的训练,倒有可能还把发现“真问题”的机会给消弭了。试想。如果不是情急之下的出言不逊,能让我们发现像逯军、周久耕之类的问题官员吗?

 

    如果没有整体制度上的改革和突破,促进、监督政府摒弃“恶政”、走向“良政”,比如,真正遵循权力的授受机制,把好绩效考核这一关,比如,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力量,让干部奖惩机制彻底落实到“为谁服务,由谁考评”……唯如此,才能激发公权力“奉民如天”的责任感,不敢有丝毫的暴戾和懈怠!

 

    表面的公开与表面的禁止,都属于缺乏内心真诚的蹩脚戏,只不过,这种官僚主义加形式主义的老把戏,已经上演了几千年,大家都看腻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