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推高国内的房价?舆论历来“喜新厌旧”——有不少听起来“颇有道理”的解释和分析,如今唠叨得多了,倒不被人们所看重,反而是越显得“离谱”的说法,越能引起媒体的注意。
前两天,就有人公然讲:房价之所以畸高,“全是丈母娘惹的祸”!而发表此高论的人,竟然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先生。他的意思是:近来适龄青年要结婚的多,而买房子基本都是男方的任务,在“丈母娘”一再地催促下,这些“赶婚”的男性公民,便只好砸锅卖铁,倾囊而出,“抢夺”本来就属稀缺的房产资源,于是制造出大量“刚性需求”。而过分集中地购房,当然也就推涨了房价。
追溯起来,顾会长的“丈母娘理论”并非由他首创。你大概能想起来:素有“地产界思想家”之称的开发商冯仑先生,以前就曾抛出过“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论”。只不过,顾会长经过潜心钻研,终于发现:“女青年”并不重要;他找出了更隐蔽的幕后推手——女青年他妈!而早在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的董藩教授,更是率先提出“未婚同居刺激购房需求论”。按照他的解释:既然目前的离婚率比以前高很多,那么从理论上讲:离婚就要分居,分居就势必要把一套房子变成两套。离婚如此,未婚同居也如此。如果大龄青年不想再跟父母住在一起,就要搬出来住,那不也是刺激了购房需求吗?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些说法,总是朝着“下三路”靠拢呢?姑且不论“未婚同居”,是否一定要“靠买房而不是租房”来满足,就算是“结婚迫切者”甚众,是否就真地能“推高房价”至如斯境地?也未见有数据说明!我查到2007年,中国社科院尹中石研究员的一篇论文,他甚至还认为:根据统计,2008年之后中国将度过第二个生育高峰的“人口适婚期”,结婚率将下降30%,那么为婚买房的人亦将减少,房价很可能因此而出现“拐点”向下走——为什么同样是专家,也都认为“结婚族”属购房“刚性需求”中之“特刚”,但得出的结论,却如此大相径庭呢?
必须注意:顾、冯、董三位贤人,无论头衔是副会长、开发商还是大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其实,都在吃“房地产”这碗饭,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站在哪个山头,唱哪个山头的歌”。既然“唱衰房价”开发商不开心、“唱涨房价”政府又不高兴,那么,最稳妥的办法,无疑是要找到“房价上涨纯属市场自发性”的理由、或者是借口。而这个借口,必须又要绕开双方都很避讳的利益纽带关系,于是乎,“丈母娘”就成了风险最小的选择。
但是,这个借口听起来又未免太“离谱”了,实在有些辱没他人智商,自然少不了挨媒体之责难。有人就说:这简直是“火上浇油”,打着丈母娘的旗号,帮助开发商趁火打劫(《钱江晚报》:丈母娘炼“特钢”,好借口)!也有人问:那打了大折扣、捞了诸多好房子的中石油,他的丈母娘到底是谁呢(《中国青年报》:中石油的丈母娘是谁)?而更多的媒体评论,则是继续大声抱怨:在争相逐利的环境影响下,专家和学者公信力丧失殆尽——“你这么哗众取宠,简直就是在‘调戏公众’”(《重庆时报》:丈母娘助推房价论是在调戏公众)!
不过,咱们也别一味地讽刺挖苦人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或许某些专家亮出观点的时候,内心并不像大家想像得那么龌龊、或许还是很真诚的。
毕竟,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更愿意将“安居”置于“乐业”之前,结婚,就意味着得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成天租房子住,确实让人没有“安全感”!况且有两个数字,也确应引起注意: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衡,现在是117:100;到2020年,据说将有3000万适婚男性讨不着老婆。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丈母娘一逼迫,能不让男人们方寸大乱、立马买套房子让彼此安心吗?再说了,丈母娘毕竟不是讨债恶毒的“黄世仁”,她打心眼儿里还是疼女儿、女婿的,瞅瞅这几十年来,工作越来越不稳定、钱也越来越不值钱,让你赶紧购置一套“不动产”,不也是为小两口谋划“保值增值、颐养天年”、以备不时之需吗?
但问题是:你的家庭收入,能支撑购房吗?
前不久,重庆市的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生,就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官员心理上对房价的承受底线。他说“重庆调控房价的目标”是:“一个正常就业的普通家庭,六年半的家庭收入,能买得起一套中低档商品房。”
黄副市长提出的这种“房价收入比”,如果放在前两年,大家还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所谓的“国际惯例”,也就是一个城市的中间房价(注意:不是“平均房价”),应该占居民收入取中后的5-6倍,这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一位名叫哈默(Andrew
Hamer)的专家,在研究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时、提出来的一个世界银行认为“比较理想”的比例。只不过,这个比例后来被以讹传讹成了“国际惯例”,而且是中国人判断房价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但就是这么个“理想比例”,放在房价猛涨的今天,也很容易“拱”人的火气!
有人就说,黄副市长把所有市民都看成是“神仙”了,他至少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在这6年半的时间里,可是要吃、要喝、要穿、要看病、要读书和要赡养父母的!家庭收入全都攒起来买房子,可能吗?
我觉得,用这种方式来讽刺黄副市长“信口开河”,也确实有点偏激。干嘛不能从更积极地角度来考虑呢?——黄奇帆的表态,至少对于政府调控房价而言,也算是个可被量化的目标。这总比一味地把房价上涨的责任都归咎于“丈母娘”强吧?
不过,即使在“房价收入比”只有2-3倍的北欧国家,“家庭自有住房率”也才有30%。看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也是“租房”比“买房”要多!不过我们必须认清的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一,乃是归功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较高,即便您不买房子,也用不着担心“居无定所”,政府的廉租房和各种与政策配套租赁房,足以让您暂避风雨,更无需害怕,自己会被诸如“上学贵、看病难”等问题折腾得“一贫如洗、流落街头”;
第二,社会富裕程度高,货币及政策相对稳定,无需过度依赖“自有房产”的升值来抵消通胀损失;
第三,公民自由迁徙,各项福利亦可随之流动,不因地域之差异而受损,制度公平、机会均等,地区间、城乡间之发展,也不像当今的中国,差距会如此巨大!
所以,在一个城市中,房子既有新、又有旧,既能买、又能租,供需之间完全可以达到动态的平衡,这也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住房市场。
您明白了吧?只有一方面“社会福利”长期欠账、造成区域间的极度不均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司化”严重,只顾着政绩和赢利、一味地大拆大建、割裂了房产市场的有序递延、哄抬了商品房价格、逼着大家心理恐慌而必须马上买房,这才是最具危害性的——它比被专家严重“妖魔化”的丈母娘可厉害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