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而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我们在对上海中小学生进行统计的“近视眼率”和诸多身体、心理测验指标中就能看出来!对此也早有人说过:只要现存的高考制度不变,分数和升学率依旧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准,那么所谓的“减负”也好、“素质教育”也好,最终都将流于形式……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高考制度、而放弃了对现有“中小学教育”本身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思考,那么整个基础教育、就会显得更加体弱多病。
必须承认,即便没有高考的“威逼利诱”,现有中小学教育中的许多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也存在着巨大问题,例如思路不清晰、标准欠考虑、缺乏总体的规划……
作为一名记者,我本人曾经采访了一些学校的校长,一提“素质教育”,某些校长们就本能地拿出学校的乐队、篮球队、足球队、甚至奥数竞赛、英语比赛是如何获奖无数的,来向我展示其如何重视“素质教育”,学生们的“素质”是如何之高……
尽管我本人也说不清楚“素质教育”究竟为何物,但总以为,光凭这些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充其量只是文艺、体育活动搞得好、或者是拥有与教学紧密“挂靠”的“评奖技能”。试想,连校长对素质的理解都尚且如此,一般的学生和家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于是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年复一年,人们总会在这个城市中看到许多“上午学小提琴、下午学奥数、晚上还要赶到教练家学围棋”式的“周末家庭”。
当然,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家长们如此不及成本地热衷于将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似乎也不纯粹为了提高“素质”,应试体系教育下的“中招”或“高招”,不也常常将这些内容纳入所谓的“素质考评”一栏吗?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这方面,考评的标准依旧是十分机械的,只不过把简单的“分数”换成了另一种稍微复杂一点的形式而已!
再比如二期课改中,本来也设计了语言交流训练(口语交际)的内容,但是它只是被纳入“语文课”的范畴,而大部分语文教学者,往往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朗诵”或“主题演讲”(这是变相的背诵训练与作文训练),而作为“交际”最基本的“沟通能力”(譬如倾听、提问、回答、解释)便统统被排除掉了。其实,在发达国家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交流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训练和评价内容,而且也绝不仅仅限于“语文课”,数理化、文史哲的教学中,有哪一门离得开提出问题与交流沟通呢——特别是今天社会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时候,试看有多少学富五车的毕业生们,结果因招聘过程中表情木讷、辞不达意而导致功亏一篑?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在素质教育中,连这最基本的沟通能力训练都没过关!
记得我的朋友、主持人杨澜曾经回忆她上中学时,学校曾请来一名“外教”,他有一次在课快讲完的时候问学生们:谁有什么问题?结果课堂上鸦鹊无声,他又问了一遍,还是无人应答。结果他掏出一美元说:谁能有问题?我奖励他一美元。大家还是面面相觑,无人举手。外教十分生气地说:我真不知道,有哪一种知识是不能被质疑的!……他哪里知道,当时那个年代的教育习惯中,凡事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学生除了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外,焉敢挑战、质疑教师呢?
唯有学会双向的沟通,才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洞悉人性的规律,《论语》不就体现了孔子与弟子间反复的提问与回答,琢磨与修正吗?可惜的是,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学问之道”都被当今的教育者们忽视了!
搞教育的人,都了解知识也是分类型的,原理型和常识型的知识,人们是可以通过书本、语言等教学形式来掌握的;但技能型和人际型的知识则不行,技能型的譬如游泳,你看多少书也不可能学会,必须在水中不断操练,才能掌握斩浪弄潮的本事,人际型的则更难,它更要靠人生阅历的丰富积累才能获得——难怪古代的文人,少年时每个人几乎都要进行一次远离家门的“壮游”(司马迁等人便是这样最好的例证),若不如此,他们无从了解社会民风、懂得人情冷暖,更不可能通过壮游而获得宽阔的眼界,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目前按照中央的总体布署,上海已经开始制订12年的教育规划,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用长期化、系统化、整体化的思路来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毕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种简单地加、减几门课程,或者仅仅是空喊两句口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毕竟“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但愿这些思考,能对重新树立教育的价值观有所裨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