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清算”高校?

(2007-04-04 21:46:08)
分类: 骆新发言往期内容

    著名的“吉林大学”,最近陷入了极其严重的“财务危机”——前段时间,他们在网站上发布通知,请求全校师生帮着拿主意:面对巨额债务,到底该怎么办?现在的吉林大学,其实是2000年之后,6所大学合并的产物——6个校区、8个校园,不仅成了全省的“高校巨无霸”,而且“教师六千多、在校生六万多”的惊人数字,也使它骤然跃居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但是,背负着这个“最大”,维持照片中如此庞大光鲜的校园,这所大学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现在,它每年光要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就高达1.5亿至1.7亿元,整个学校入不敷出,弄不好,即将倒闭! 


    其实,吉林大学不过是全国诸多大学在扩招之后,迅速扩张、举债经营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去年中国社科院的一份“分析报告”,就已经发出警报:仅在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总额,就高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当时,就有不少人高喊:“高校正陷入财务破产危机。”


    自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之后,教育部门最热衷于宣扬的,是“全国高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完成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但是,日渐高涨的学费,与越来越滑坡的教育,究竟有着怎样必然的联系?各高校拼命“跑马圈地”、靠大肆举债来扩建新校园,这里面,又蕴含着如何巨大样的风险呢?很少有人提及!即便是提及了,教育部长的一句话,也足以让某些不识趣的家伙们“闭嘴”:“中国大学固定资产有5000亿,不存在破产的问题。”


    昨天,我看到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组数据:在2006年价格部门查处的所有价格举报案件中,教育、交通运输、医药、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电信五大领域,高居前五名。而从2001年到2006年,在所有价格举报中,“教育收费问题”5年都名列第一,只有1年当了回“老二”。官员们普遍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顽症,“不仅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还要通过推进体制性改革、和调整相关政策加以根治。”


    同样的是,面对高校如此超出常理的扩大规模,教育部的专家和官员们,也习惯性地归咎于“国家财政在高校方面投入不足”。譬如扩招后,我国高校投入大概增加了5000亿元,而其中政府才投了500亿元。很多本来该由政府掏的钱,现在要靠大学自己去化缘了,“向银行贷款”当然就成了“解燃眉之急的必然选择。”


    难道这就是真正的原因吗?早在去年,我的朋友——研究教育多年、现任苏州市的副市长朱永新先生,就直言不讳地跟我说:“高校负债严重,其实全是追求政绩而惹的祸!贷款首先是地方政府默许、鼓励,甚至强迫高校的结果。国家在发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为了得到补助,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只好向银行贷款,来筹集配套资金。”


    新华社的《望》周刊,最近撰文,警示高校《别重蹈昔日国企覆辙》!文章认为:领导政绩意识、政府“买单”意识,才是惹祸的根苗!这种依照政府的暗示,拼命“大干快上”的,不但90%的公办高校有,10%的民办高校也有!而国有的那些商业银行,既然看到各级政府是其贷款的担保人,我干嘛不贷呢?还不起款,以后由政府来“买单”好了。所以,学校不怕,银行也不怕。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际也是这种大规模“开拓”的间接受益者:这种“扩张”,至少增加了这些部门可掌控的资源。


    我想:除了巨额贷款之外,目前各高校玩儿命建新校区,狂占土地,也是一个不能小看的问题!多少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政策向教育研发、高科技产业倾斜的幌子,与高校一起合谋染指土地收益?所谓“打肿脸充胖子”,高校的这张肿脸,就是被各方利益左右开弓,给抽出来的!最后,当高校追逐级别、创造政绩的这股“奢靡大潮”退去,露出的,只能是孱弱教育体制之下的一地鸡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