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自己有点孤陋寡闻:如果不是多宝鱼、最近被查出药物残留严重超标,我都搞不清楚,这东西长得什么样!
多宝鱼学名叫“大菱鲆”,其实就是从欧洲传过来的一种比目鱼。餐饮行业也卖概念,不管什么东西,据说只要沾上点“西方血统”,都能卖个出天价来。但现在,就算您在满大街吆喝“免费品尝”,也很少有人愿意“冒险解馋”了!上周,多宝鱼被上海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出有“毒”!虽然毒性还不足以让您立刻“驾鹤西归”,但这种“硝基呋喃类药物”,长期服用也足以致癌,同时,还检出一大批渔业禁用药物、比如恩诺沙星、某某霉素的大量残留,以及超标。所以多宝鱼在上海、北京等地已经被停止销售。
多宝鱼身上的这么多药物,到底从何而来呢?国内多宝鱼的主要产地——山东省,闻讯马上展开的清查,终于搞明白了个中缘由。原来,随着海洋污染,捕捞过渡,现在的海产品,大多是靠人工养殖,为了防病害、也避免藻类植物与养殖的鱼虾动物争氧,在养殖区内大量投放各类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已经是渔民们惯用的手法,但由于有的药见效慢、成本高,就有养殖户干脆采用廉价、毒性又大的禁用药物喂食海产品。而多宝鱼更娇气——它必须在温水中生存,而为了保持温度,又只能室内养殖,所以它所吃的药,更是其他鱼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渔民们也清楚,这样使用违禁药物喂大的鱼,对健康有害!跟前两天,河北那帮掺苏丹红、造“红心蛋”的农民说法几乎一样,当地的渔民都说:这东西我们根本就不吃,是专门卖给城里有钱人吃的!
听了这话,我突然觉得有些悲哀——这难道不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的对立情绪吗?
与许多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不同,大量农副产品和渔产品,生产者基本都是散兵游勇,加上我们在食品生产领域法规不够键全,检测手段也相当落后,让他们在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下,敢于冒险犯难。上个月,大陆昆山地区销往台湾的“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据台湾方面称,检查出禁用的硝基喃代谢物。这次上海也是查出这类致癌物质,而山东方面已经承认,当地对多宝鱼的检测项目,的确没有包含致癌物质!
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致,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我们有关部门,也几乎很少仔细考察过,关于食品的流通环节,是不是也有问题?试问有哪家媒体的记者,能聚精会神地好好跟踪一下“红心蛋和多宝鱼”,看看它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爬上我们的餐桌的?
其实,就拿多宝鱼来说,除了在养殖环节吃药,在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中,也都有被“投药“的可能性。和“红心蛋”事件一样,我们在流通环节中的监控,几乎失灵!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做水产品批发的,他告诉说,从他跟当地生产户订货,到长途贩运,再到分销到餐厅的过程中,几乎用不着什么食品卫生的检验报告,即使要进超市,做点“工作”就行,难度也不大!我仔细查了一下,在食品卫生安全的各类法规中,管生产的一共有3000多条,而管流通的却只有100多条。3000多条尚且管不住生产,想凭着100多条,就想管住流通渠道,该是件多么艰难啊!
其实,管住流通更重要!因为食品的销售终端,比如超市和餐厅,基本上都是坐店式经营,出了问题,能找得着责任人,那就实施“责任倒查”嘛!我偏不信,在极其严厉的处罚面前,哪家销售商敢于替问题生产者背黑锅?
当然,广泛的舆论监督,也是支撑食品安全体系的基石!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但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生产了许多年,我们竟然听不到一点、这类有毒食品的反应呢?假如不是举报者胆子太小,一定就是某些部门胆子太大,他们或许不认为这是“问题”!反正,在没弄出人命之前,索性装聋作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