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如果说上海人“精明”,多少都含有某种讽刺的意思——潜台词就是“抠门儿”;那也是没办法:在一个物质匮乏、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里,老百姓不会精打细算、处处节省,这日子怎么过呢?而二十多年之后,生活条件早就今非昔比了,但上海人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不精明”,甚至全国人民也都逐渐崇尚“精明”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精明”并不等于“小气”或“抠门儿”。上海做为十九世纪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它曾长期被市场经济的环境所浸泡,使此地形成了一整套商业文化和消费心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广东的潮汕地区、或者诞生过晋商、徽商、浙商的那些省份的人,不也精于算计吗?你能说潮州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吗?要知道唐朝人韩愈,被贬到岭南做地方官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呢!
所以,人的“精明”与血统无关,它只产生在商品交易高度发达的时期或地区,它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彼此自由选择的权利。说白了:消费者越是精明,越容易维护自身的权益,也能真正促进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激烈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乃至价格竞争,都来源于这种博弈。
但中国的老百姓,再怎么“精明过人”,对某些特殊商品,依旧没有选择权。比如通信、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等,这些自然垄断的行业,在价格机制的形成上,普遍都存在“先天不足”。
以石油为例,尽管国际油价,和今年7月份每桶78美元的高位相比,总体上已跌去了两成多,但国内的油价,却丝毫没有下调的意思。中石油和中石化还在继续嚷嚷着“要涨价”,要和“和国际接轨”!他们拿出的佐证之一是:现在美国普通汽油的价格,折合成美元大约是0.75$/升,现在北京的汽油价,大概在5元/升(人民币),相当于0.62$/升。这里面就有涨价的空间,但他们怎么不说,人家美国的油价是包含燃油税的?如果减去税,它的价格,比我们目前的零售价还要低啊。石油巨头们拿出的第二个参照系,是油价很高的新加坡,但中国并不是单纯的石油进口国,而新加坡石油市场,因为具有很大的投机性,油价会被刻意高估。如果非要“高攀”,那你为什么不去比较荷兰、挪威、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它们的油价甚至还是美国的2—3倍呢。
我看到2005年的年报:中石油的利润率高达26.2%,而著名的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利润率只有10.6%。要知道,中国石油企业的税赋很低,资源税方面,中国公司甚至不到海外公司的1/10,这也是为什么中石油股票上市后,一路上涨了五倍:投资人都认为,中国石油公司赢利能力超强,简直是“暴利”。当然,也必须承认:中国企业原油开采和成品油销售是赢利的,但按照国家核定的加工成本和销售差价来算,炼油环节的确存在亏损的,这一方面,来源于政策限制、价格的传导机制中出现了断裂,但也必须看到,垄断型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很不严格。
既然是自然垄断,这些企业就可以把成本无限扩大化,比如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耗,并以此来要挟国家,为了保证利润率,动不动就必须涨价!
面对全社会愈发激烈的声讨,今天,我看到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和控制。比如:要用一整套审查核准制度来进行价格和成本约束,你不能随便涨价了,要涨也需要举行价格听证。另外,据说对“高工资”也要加以限制了。
我认为,发改委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法却不对:政府对成本、价格乃至工资的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垄断行业的危害!“员工高工资,是建立在企业高利润的基础上;而企业高利润,又是基于市场博弈地位的强势。”要知道,出价者决定高低的标准,并不是根据需求的多少来定的,而是在于,有没有另外一个出价者!只要让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价格自然就会降低,价格降低了,企业自然会从控制成本和改善服务方面努力,而工资的高低,完全不用行政部门来考虑!
我倒是觉得,政府最应该做的,是保障好“最低工资制度”先得以全面落实!否则,在权力得不到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限高”的结果,很可能是员工减薪,高管加薪,典型的“以不足而奉有余”——以前的所谓“精简机构”,所谓“股份激励”,我们从来看到的,都是与其初衷相反的结果:冗员越减越多,财政开支越来越大,企业员工收入停滞增长、甚至越来越少,高管绞尽脑汁在“激励”自己、扩大对企业资产支配权方面花样百出!
控制,只会更有利于垄断的形成;只有政府缩小权力,让市场增加竞争者,才是消除暴利和解决机会不公平的根本。否则,再精明的人,面对一个无法自由选择的市场,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没完没了地发泄一肚子怨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