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真是越来越糊涂了:都说大学是凝聚“精英教育”的榜样,求知者一提大学,必该心存敬慕。可中国大学的尊严,究竟在哪儿呢?姑且不提北大、清华之类的大牌高校,最近总受各种舆论的挤兑,就连一般性的地方大学,也经常成为被嘲讽挖苦的对象。
山东聊城一所高校,最近新修了一座校门,140米长,28根柱子屹立其间,气派倒是蛮气派的。可完工不久,网上就有人“揭发”了:这样一个校门,竟然花费了八千万!这么一吆喝,据说使这所大学很受伤。倒是这个学校的领导急了,马上辟谣:“谁说八千万,我们不过才花了三百万啊!那28根柱子,是为了代表我们学校28年的历史啊!”
俗话说:佛要金妆,人要衣装,人家办个大学不容易,就算装点一下门脸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况且,在习惯于自我炫耀方面,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没有多大区别。炫耀,也是一种生存伪装。它的目的性很明确:用彰显力量来掩盖虚弱,用赢得信任来赚取超乎常规的进帐。与许多大学背负着巨额债务,建豪华校区,以此来吸引考生和抬高学费相比,人家不过才修了一座大门而已!美中不足者,是那28根柱子的确有点欠考虑,28年?那明年要不要增加一根?那许多年之后,迈进这校门的学生们,会不会觉得自己有点像是在“探监”?
我们无需探讨,大学究竟是大门重要、还是大师更重要?在一个高等教育不断被市场化改造的过程中,大学的校门,往往就这样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不断地抬高门槛,企图标榜学术的威严,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引逗着所有人有兴趣朝里面东张西望。对中国的高校而言,为了区别生源,追求财富与荣誉,招生过程中永远充斥着各种不公平的标准,本地与外地,中国与外国,特长与非特长。既然你的标准伸缩性如此之大,那也就别责怪请托、虚冒和各种所谓的高考移民,会层出不穷!
尽管经过教育部一番严厉整顿,近来“省际间高考移民”似乎减少了,但让你想不到的是,一批“国际高考移民”又出现了。前几天,上海大学就审查出一批拿着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护照的所谓“留学生”,搞了半天,竟然全是“自己人”,山西的!其实,复旦大学前段时间,也拒绝过十二个拿着“玻利维亚”假护照的留学申请者,他们都是河南的!中国人干嘛硬要冒充留学生呢?这您就有所不知了:高中毕业、持有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证书、有外国护照,只要满足这三项,你就有资格以“外国留学生”身份,申请进入中国大学。而且几乎连考试都用不着!国内大学有这么低的门槛,况且不离本土、学费便宜、许多学校的牌子又好,那又何必费钱费力地跑到国外、混个野鸡大学文凭呢?就算成了“海归”,如今不仍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么?在计算了各种成本之后,难怪有家长会不惜重金,给孩子迅速换个国籍身份,哪怕找中介机构弄本假护照也行,只要你查不出来,就算被你发现了,如果护照是真的,哪条法律不让我这样“曲线”上大学呢?
这件事,堪称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的奇闻!要跨进本国大学校门,竟然先要让自己跨出国门!而且还必须把身份置换,不能是本国人了!难道外国人就一定比中国人更聪明?
听说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近来正在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更严格的措施,在来华留学生的报考条件上设置高门槛,把那些钻政策空子,只出了几天国甚至没有出过国的“外国人”,坚决挡在留学生的大门之外。那我要问了,我提前个几年,在孩子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就给他办个别国的护照,说不定,不仅大学可以受照顾,连高中择校都便利了呢。
我承认,熊教授的用心是好的。但是,所有不公平的起点,乃是源于我们高考自身的门阀作风!当考试,也必须把本国人的地域归属、列为一条重要条件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国民,就已遭受了某种歧视,而文凭至上、财富至上的社会环境,并不是靠杜绝高考移民就可以改善的!我们现在最要做的,并非提高鉴别的门槛,恰恰是芟除所有不公正的歧视,当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同一种标准竞争的时候,谁还会乞求依赖外国人身份,享受那些“超国民”待遇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