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肯定早就听说过这样一个“老掉牙”的笑话:古代有一个士兵,打仗的时候身中一箭,拔不出来了,找大夫去治,没料到,他碰到的也偏巧是个庸医,二话不说,“喀嚓”一剪子就把露在身体外面的箭杆给剪断了,当兵的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儿,还眼巴巴等着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呢,这大夫倒急了:“你看我干嘛?还不赶快交钱走人”?“可箭头儿还在肉里面呢”?“那里面的事,你找内科啊,我是外科大夫”!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古今笑》记录了这个笑话。其实,今天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个笑话,而是幽默。幽默不等于笑话,它更要依靠洞彻世态的智慧才能理解,就像冯梦龙自己所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更重要的是,现实世界的许多事情,总在不断印证着这些幽默,足以让你在会心一笑之后,冒出更多的悲凉!
这两天,电力系统的领导就正在扮演着那位“外科大夫“的角色。因为最近,舆论针对“垄断行业高收入”严辞讨伐,尤其是“一个抄表工年薪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说法,弄得全国电力行业的人成天在指责声中灰头土脸。所以,国家电网公司在前不久召开的内部会上特别强调:“各单位2006年工资总额的实际发放,要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内,不允许在工资总额以外,再发放工资性收入”。尽管这句话琢磨起来非常含糊,但似乎也成了一种电力系统要大规模“减薪”的信号。至少,从上个月开始,全国不少地方的电力职工都抱怨:自己的收入降低了。
一个抄表工的年薪,到底有没有十几万乃至几十万?我想,可能有,但绝对不会是“蔚然成风”。说实话,我所认识的许多电力单位的人,不仅工作辛苦,收入水平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根本谈不上“高不可攀”,与其说电力系统的员工“收入高”,不如说他们的“保障度高”更准确一些。但这次电力系统之所以犯了众怒,很大程度上,跟近来电价一路飙升有关。涨价,在程序机制上漏洞百出,引起了大家普遍的不满,加上电力系统不少单位多少年高居不下的管理成本,又是有目共睹。于是,万夫所指!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早就不是“均贫富”的时代了,国民中的“红眼病患者”即便有,也不足以构成影响企业工资结构的势力。那为什么媒体一叫唤,电力系统就扛不住压力了呢?一方面,社会舆论的确实也是一种监督力量;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垄断行业充分了解媒体的软肋,你不是揪着“高工资”不放吗?好,我把箭杆剪断,搞些“丢车保帅”的招术来平息众怒,但是留在体内的箭头,你反正看不见,我也取不出来。这回我既然减了薪,如果再涨价,再喊亏损,你就没理由抱怨了吧?
所谓垄断行业,不光指占有资源的唯一性,更有政策的偏袒性。同样是垄断行业,铁路部门为什么这些年来就总是“苦穷”,不可能出现电力行业的高薪呢?就在于,不但中央逼着它做主辅业分离的改革,从而不能继续一统天下、利益均沾,再加上交通领域公路、航空的激烈竞争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使它不可能维持一种高额利润的状态;即便如此,由于内部管理的成本还是太高,“铁老大”的形象,依然不够光彩。电力行业,则连这样的产权改革和竞争态势都鲜有发生。尤其在改革后,国企“只缴税、不交利润”的局面持续了二十年,国资委对这类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的政策,仍然缺乏真正的投资增长激励,似乎只要保持税率增长、利润基本可以内部消化了,这使得庞大的工资总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在“保值增值”的口号中,没有多少人愿意冒险竞争,而是依赖于继续保持政策垄断。我们不妨试问,即便是工资总额减了,那多余的钱能到哪里去呢?研发?可能性很小;投资,风险性又太大;最后,很可能又变成了企业内部的腐败分子、可以多吃多占的温床。凭什么电力系统的职工,要靠“减薪”,为这样不触动根本的改变而付出代价呢?
治疗“垄断之病”,光从“工资收入高”这一条来入手,无疑是舍本逐末,谁都清楚,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会逼着那些看似高贵的企业、低下他们高贵的头,“迫于舆论压力”,并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看到的胜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