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2006-02-24 22:38:15)
分类: 骆新发言往期内容
现在是骆新发言。
    说实话,每天都要在电视上“发言”,我真有些“提心吊胆”。为什么?因为最近有一本名叫《咬文嚼字》的刊物正在花大力气“捉拿”电视上那些不规范的汉语使用情况,除了字幕,大概也包括发音。今年春节,一个历史上专业承办“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台就被它给“咬”上了:据说四小时节目,字幕平均每十分钟就出现一个差错,这还不包括“的地得”不分、“你和您”混用,吓得人家都不敢再重播了。《咬文嚼字》如此狠“咬”,弄得一些电视人牙也怪痒的,恨不得再咬这本刊物几口,因为按照他们的规定,播出时出一个错别字罚款一百,照这样罚下去,半个月工资都得给扣光了。
    有人说,《咬文嚼字》“咬”得也太过分了吧?谁说话没点儿口音、口误呢?是,但是按照这本刊物主编的说法:做为大众传播的广播电视,有责任为汉语的规范做出表率。借用一句流行的短信:“长得难看不是您的错,可出来吓人就不对了”。况且,他们所“捉拿归案”的差错不单是字和音的问题,甚至属于常识性笑话,比如南非的“开普敦”,能是一个国家的代称么?

    已经不只一个人,发出警告:中国人的“母语能力”正在下降。人们对英语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关注。我在上海,采访过一位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老人,说起这话题,她甚至有些悲愤。她说:“语文教学,长期被看成是简单的一门课。实际上它是一种民族历史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不过分地说,尊重母语就是爱国。”其实,至于“汉人说不好汉语”的问题,我觉得也不能一味地责怪英语至上与网络渗透,您看看我们的身边的语言环境无不充斥着官话、空话、大话和假话!做为表达真情实意的语言,被异化到这份地步,语言能力不下降才怪呢!
    大概是因为东方卫视也覆盖了北美和澳大利亚,我今天还收到了一封来自澳洲的观众邮件,据他说:在网上看到上海要限制使用上海话的范围,他为自己是上海人感到悲哀!
    他至今还保存着的DVD《孽债》,会经常拿出来给孩子看,教他们说上海话,希望孩子们记住自己的父辈是上海人,希望他们会说上海话,去上海可以和人交流。 他说:社会应该多元化,言语本身就有很多口音,在这里,印度人的口音最重,可他们一样在电话公司上班,没有什么歧视和限制的政策。但现在让这位朋友失落的是,以后当“乡音未改鬓毛衰”时,“可能别人会把我们的乡音理解为外国话了”。
    没错,按照新出的这份规定,今后在很多场合下,上海人不能说上海话了。这并非是件怀事,因为,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我们不可想像,一个强调交流的国际化都市,没有基础的语言,怎样做为沟通的保证?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也没看到,有保护上海方言的举措。担心是不可避免的,随着限制区域的不断增多,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不会说上海话了?
    方言,一样担负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它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性格,也造就着一方水土那些独特的艺术形态。当每天,世界上都有一种语言消失的时候,中国好在还有许多民族和地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特征,这也是各种文化活力的源泉。很难想象,如果全国都说上海话,相声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同样,全国都说普通话,那沪剧还有谁听得懂?语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胎记。如果我们洗尽了这份宝贵的胎记,或许有一天,父母会不认识我们,我们也认不出先辈的面貌。
    多元化,同样是国际化都市的标志。我至今还不会说上海话,但我依然还要提醒决策者们一句:我们当然需要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我们也需要会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