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上海两年多,一直觉得自己算不上什么“名人”,充其量,是一个有名字的人。不过今天,到华东师范大学去主持洪战辉的报告会,在大门外,被拦下登记,人家看门的警卫一眼就认出了我,而且显得特别高兴,于是,我从他嘴里,也听到了很多著名主持人,经常听到的那句话:“哎呀,我特别喜欢你的节目!”
不过,我本人接受这句话,至今还很不习惯。不是不愿意(谁不愿意听奉承的好话啊?),而是很不自信。大约是我习惯于质疑,我也扪心自问:我的节目到底好在哪儿呢?果真承受得起这份赞美么?
大概是收视率调查,搞得电视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烦躁,就像是那本能之事,男人本已无欢可言,甚至早就一泄千里,再衰三竭,但仍被“我还要”的那边,缠磨得无可奈何,总要讨个牛市雄风,便硬撑着挑战自我一把!结果便一定是把自己给“挑”了。
其实,这个年头,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还少么?所谓负担重,只不过是你希望值太高,所谓幸福感指数降低,也无非是自己眼力有限,找不到几个比自己不幸福的人罢了。酒桌上大多狂饮暴吐者,大凡如此,本来想看着别人出丑,结果自己先出尽了洋相!何必呢?
所以,我从来不奢望,我的评论要有什么高收视率。一家之言,一吐为快而已。如果你认为人人都是你的对手,你就是与天下为敌,反之,自然就天下无敌了。
作为北京人,我有的时候,很欣赏相声中的智慧,那是一种自嘲,一种可以俯瞰万物,既而放倒自己的大快活。但是,在上海,这种感觉就少了很多,大家都有些蝇营狗苟,攀龙附凤,完全的商业化城市,自然实际得多,疲惫得多。
不过,每天晚上夜新闻的直播,还是颇有点意义的。至少,可以向诸位新朋故旧汇报一下自己的行程。把一件本来挺隐私的事情,弄成一个受人关注的类似“领导访问”。今天主持洪战辉的报告会的事情,我昨天晚上,在电视上就说了,结果,竟被洪战辉和他的同学卢宗旺看到,他们听了我的评论后,卢同学向洪同学说:这回你可是遇到对手了!
应该说,上午的交流会很不错,据团市委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说,气氛太好了。不仅笑声不断,令人感动处,也是可圈可点。其实我上夜班,回家已经筋疲力竭,没什么时间准备,但是依我以前的经验,还是应付裕如。我只可惜来上海后,没有什么机会,再做这样场面的脱口秀,否则,我那点在北京攒下的家底,还是够撑门面的。据说网上有直播记录,但是文字毕竟比不上现场,最可惜的,是这次报告会没有电视全程录下来,团市委邓部长说,如果录下来,就是一台很好的节目啊。可惜,只拍了一条新闻,据说晚上放了,但我没看到。
ly告诉我说:主要你有亲和力,所以与之谈话的人,觉得轻松,可以调动起气氛。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亲和力并非一切,关键还是要有解构的勇气,还要有掌握辞锋间,“戏剧冲突”的本事。当然,被访问的洪战辉,作用更大,如果不是他的状态好,我纵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力回天。我做谈话节目,就仿佛几年前的中国足球,遇强更强,遇弱更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