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消失前夜一

(2022-12-15 19:29:10)

新浪这个平台估计快要关闭了,已经具备文章导出功能,信号是如此的明显,十多年在此耕耘,不可避免产生一些伤春悲秋的感慨,特别是还不清楚往后是否能找到一个如此角落,让自己一个人默默说些闲言碎语,记录不曾枉过的时间,说实在话,十多年的时光,可担待得起岁月这一说辞了。可惜啊。

非检修期的时间没能给这个平台及相关的活动挤出一点点,近几年已经成为了日渐明显的特征,出差在外反而是一种友好的行为。近半月来冲刺了一点点,将近半年的断节给续上了一些,给这个检修期开了一个好头。

《苏东坡传》已经间断性持续了好几个月,这本书应该是去年就开了头,出于各种因素,今年再次重头起续上,之前东方甄选平台选卖引起过热销,也成为我割舍不掉的一个促因。总体的感觉,是林语堂以一个粉丝的心态来陈述苏轼的一生,没有看到光辉下的任何阴影,或者有意不给呈现,或者觉得任何阴影在他身上都是可爱的,敬仰的心态下做不出道貌岸然的冷眼旁观,最终苏轼变成了具备体察民情、接地气、施政有道、战略独到、才华横溢等多种正面形象的浪漫化大神,有点当下偶像电视剧里的主角光环,说实话,感受不出来一个人的味道,个人崇拜明显了一下。这是对林语堂的说法。当然,苏轼肯定是值得肯定了,光才华就足以托起他在历史中高度,在我们的普通认知中,才华确实是他的首要标签。古文精炼的特点,除了古代记录材料(竹简)的昂贵及大规模量产的不易形成下来的惯性外,形成下来的美学思维,估计对普通大众文字认知的必要没有主观上的主动性,甚至有意为之,毕竟文盲不开化才好管理。排除以上猜测,古文的精炼确实有它美的存在,一个字包含了多广度的意思,更容易激发阅读者的场景视觉想象。也限制其作用范围为具备一定功底的人。在书中,多少涉阅了苏轼的一些诗文,我突然发现,古人的词汇量确实丰富,我自忖多少看过一点书,却也是要有字典才能理解一二啊。

《切尔诺贝利》一书阅读速度值得表扬,内容是否能全方位展示不考虑,为了以后方便了解事故原因,简记如下:核电机组停机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将堆芯不可避免的参与核反应热量带走,避免堆芯过热熔毁甚至造成爆炸(核反应的能量就是这么足),通常冷却装置能源来自于厂用电或者柴油机发电机(电站配置的柴油发电机只能运行45s,我有点疑惑这个配置或者当时的技术水平何以如此),电站管理房假设了一个问题,假设厂用电意外情况停止工作,光靠一个紧急柴油发电机45s的供电时间,保障性不高,相关研究所及电站出了这么一个巧妙的方案:利用停机后涡轮机剩余液流作为原动力继续发电作为冷却能源来源。这个方案很天马行空,但秉承一个工业国应该有的严谨作风,得经过试验验证及得出该方案状态下的发电功率了才行啊。所以除了以下试验方案:在机组停机过程中,在某个低功率阶段进行进行验证。试验中,为了保持在计划的低功率节点上测试相关数据,得保证堆芯低功运行,就插入控制棒,但不好控制,插多了之后功率一直往下掉,又拔了一些出来,由于中子释放的滞后,功率提不起来啊,多拔了一些,剩余数量低于规范要求,但为了保证试验的完成,估计规范的强制性当时没想那么多,这一下就像开了泄洪闸、燃料棒吃了药一般,核反应迅猛上升,不仅超过了试验要求的低功值,堆芯温度甚至超过了超过了允许值且持续飙升看不到一丝停止的下滑波动,值班人员冷汗狂飙之时,紧急插入控制棒。重点来了,该核反应堆为石墨堆,这时候石墨堆的正空泡效应(当时还没有认识到该效应,后知),使得插入控制棒没能及时起到它的功效,堆芯温度急剧上升,使慢化水迅速汽化,堆体顶部崩飞,事故就此发生。我网络查询了一下正空泡效应,现在也一知半解不甚清楚,先把以为的现象描述如下,免得过后懒于追溯前功尽弃:该堆型控制棒前段有一节是石墨的,其吸附中子的速度不如堆内慢化水,插入的过程中,控制棒碳化硼段还未到位之前,石墨段在空间上先行置换了慢化水,使得该段中子吸附能力反而下降,反应加强了,在已经超出允许值状况下,近在咫尺的碳化硼恨不能氮气加速插入,只可惜堆芯已经等不到碳化硼段只手之遥的救援,爆了。爆了之后,各方救援力量及时到来,但因为状况不清晰,当做了普通的火灾施救,少了对核电站本应具备的核辐射危害敏感性,使得最开始英勇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不幸因此丧命或者离殇下半生。中间各层级对于灾难性质的不可置信、缺乏承担明确灾难性质的勇气(估计是苏联高压制度下,勇气已经是一种奢侈品了),拖延了上报及疏散的时间,苏联作为世界大国及工业强国的尊严让他们推诿信息的公布,都造成一定的严重升级,但救援过程的无知无畏及执行性也说明了苏联大政府制度的优势。在苏联因为军备而民生凋敝的当时,且核电站归莫斯科中央直管,当然利润大头也是,受害及擦屁股工作得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承担,本身就会激发共和国内独联体国家的反抗勇气,反正这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契机及由头,加之其他社会、政治、军事问题等,最终促进了苏联的解体。后期乌克兰自身因为穷的问拿核消除作为筹码换取西方的资金及认同,最终落到当下局面,给我的感受,是中共的选择正确性,再饿,也不能丢失了骨气及支撑骨气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消失前夜二
后一篇:消失前夜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