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前夜二
(2022-12-13 00:15:43)从变成纯个人文字空间,到现在不显示近期发文,只保留了发文窗,新浪博客平台走到终点越来越近,估计下一步就是关闭发文窗了。
去年去内蒙古丰镇参加竞赛的飞机上,开始看阿来的《云中记》,寡淡如水,有失记忆中尘埃落定的厚重,犹如卯了劲抒情的应试作文,特别是具备功歌嫌疑的不露声色的痕迹,所以阅至中途就搁下了。出于有始有终的强迫心理,也出于对作者成绩及努力的尊重、对书的尊重,近段时间还是重拾阅毕。生活中如有主人公对某一件事虔诚且坚韧的割舍不下,衍生足够的驱动力去维续完成的努力,对个人来说无疑是中幸运,打架斗殴抢钱等事不在此讨论范畴。故事脉络很简单,汶川地震后云中村滑坡垮塌,死了不少人,且不具备稳定生存条件,经政府统一安排移民,几年之后,阿巴内心因代传祭师身份无法安心度晚年,也是对旧生活、故乡的无限怀念,不顾政府政策要求及滑塌风险,特别是职守乡长身份的侄子对其生命的担忧,依然独自返乡,孑身奠祭故人、往事。粗俗一点说,一根筋。高大上一些说,对生命无尚的虔敬。我以为,这个作品,文字上体现不出功力,较之记忆中尘埃落定的印象,是降低了很多。打个一般评。
不幸的是,余华的《文城》也给我同样的观感。他们以前给我的感觉是干劲及才智扑面袭来,有一种能干事人的从容与紧迫。现在的感觉是,这些人老了之后,性情恬淡了不少,文字也没有多少进步,看得懂人生无常、命运牵扯,也认世事起伏、时运乖蹇与涌幸之下人感情的可贵底色,但这个阶段作品表现出来的缺乏一股气,让人沉浸其中的晕染之气。看《文城》的时候,几次出戏,老想到民国剧,不过这个如果拍成电视剧,确实是正宗的民国剧。除了要表达生命际遇下人对安逸情感的追寻但不可得时的可悲、可叹、可悯,情节看不出还有什么历史陈述使命感,但确实很适合转成电视剧,广大妇女同志会爱看的。
近来有计划通览矛盾文学奖的雄心,以《沉重的翅膀》开始。总的还不错,官场类系间功伐的心理及情景下的对话语言编制的很老练,跟名语展示一样,虽然类系划的有些典型化。其中一些历史缘由下工业推进进程因因循守旧思维、旧方式下的利益所得方处心积虑的阻挠新立模式对自身利益的冲击造成低效甚至停滞,我想到了一个旧式人员的心理或者说行为:先不管反方人员的思路及行为对工作成果的效果,先按照老规矩反对,把水搅浑,甚至将其淹死在浑水里更好;但即使反方淹死了,他们也不会拿出什么好方案,要达到理想效果,那就得动到自己蛋糕,革自己的命,自己变成反方一样,终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估计很少有人会干的出来,也没本事干出来,如果有能力,就没有培养反方的土壤了。所以,很多人很多时间干出的成就不是促进了什么进步,而是沉浸于将反方在某个时间段按在地上摩擦的快感,温饱资源由自觉者卑微下生产出来,然后以指点江山般的姿态进行争夺。斗争的快乐。以现在的认知来看当时的方式冲突,不免有马后炮般小儿科的视觉,但历史从来不因现在知识累积的丰盛而被贬若瘠壤,换成谁以原始的脑智力置于当时,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历史的阶段有其横向面各方面的限制,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将生产力正向推进,就是牛逼。当然,张洁的情景描述、对话辩论化有点明显,说人话就是,极少有人这么文章化的谈话。在看的过程中,心里暗暗滋生一个情景设想,如果单位内有读书推荐需要,我就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