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基金经理麻雀巴顿美国杂谈 |
一群基金经理夸夸奇谈,没完没了的发表他们对时下经济全局的看法及各自的投资战果,真是些讨厌的家伙;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失耐心的寻找并翻阅经典投资理财类图书,却又算好学之流。(大多基金经理们的言论都是从书本中来,中国还没有基金经理实践派。)
基金经理们的生活形态咋样的?一本叫《对冲基金风云录》揭开真面目。当然,我们熟知的基金经理们可不会推荐《对冲基金风云录》,它可是揭示基金经理生活百态的专著,如果小散户们都来看这本书,又还会有多少人听自己每天的叫嚷呢。
《对冲基金风云录》的可读性在于,它是建立在作者本人和同事、同行的真实经历的基础上写成的,就投资管理方面的经典著作而言,它不像《沸腾的岁月》、《股票作手回忆录》般几十年前的老古董,它是近十年出版的投资经典之作之一。
推荐理由之一,当然是作者的投资背景。巴顿·巴顿·比格斯至少算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人,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投资家,自己是耶鲁大学的高才生,原本对炒股毫无兴趣,只因为自己被排斥在晚餐桌上的投资闲谈,便发誓要炒股。
在其他投资机构积累工作经验后,又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30年,曾担任摩根斯坦利的首席战略官,多次被权威的《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终于成为了与父亲同等出色的投资人。2003年后,他与曾经的同事发起了自己的Traxis对冲基金,开始了新的工作体验。
推荐理由之二,该书是一本故事集,没有任何难懂的投资理论,只有工作道理、生活道理,而且这些都是自然流于笔端的投资感悟。
好了,阅读在于分享,看看我所理解的,巴顿·比格斯描绘的基金经理的生活百态吧。
1、可能曾战绩辉煌,但照样一败涂地。
“我本人了解的过去几年里建立的基金就不下十几只,发起人都是些非常成功的分析师或机构销售精英。这些人曾是大牛市时期的金童,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挣到了大笔佣金,就此变得挥霍无度。他们是些很有魅力的男人和女人,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能把魅力加运气加牛市与投资头脑混为一谈了,没过几年,便统统关闭了。案例有:高盛三剑客;超级明星伊安带着他的投资组合入睡,不过边睡边磨牙。
记住:每有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就有至少两三个“麻雀变麻雀”或“麻雀变凤凰再变麻雀”的故事。当然,这个比例还是说得太小了。
2、基金经理天天挂着职业的微笑,内心却充满煎熬。——并非人人都能忍受管理资金的折磨。
“那时一个让人绝望的时期,我的新宅正建一半,我们住在一套简陋的小房子里。那段时间,我每年凌晨3点像上了闹钟一样准时醒来,浑身冷汗,一边听着孩子们均匀的呼吸,一边为我的投资组合发愁。”
“现在”永远是最难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刻,这就是投资生涯,这就是它恼人的本质。如果有什么成就的话,那都是过去的事。
3、集体智慧=个人智慧+集体昏聩。
在多数大型机构中,多数重要的投资决策都是委员会做出的。但是少有人意识到集体互动的负面效果。
集体智慧是每个委员会都存在的弊病。集体越团结,成员之间就越互助敬爱。委员会规模越大、成员地位越显赫,做出坏决策的可能性就越高。现实是这样:如果你是一个投资委员会的成员,你会感觉,纵使你的意见正确,和大家一起犯错误也比独持异议要好。因为万一你错了,而别人都对了,你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而即便你对了,别人也多半不会记得。
实在不能改变现状,那至少让投资会议多一点冲突和争论。
4、出色的投资经理都是紧张苛刻的狂躁症患者。——伟人总是特立独行。
管理一只大型基金就像担任足球队的教练。只有那些拥有最出色的球员和最冷血的教练、战术最聪明、组织最得当、踢球最玩命的队伍才能夺冠。好心肠、好脾气、容许下属犯错的管理者最后都会被淘汰。
5、人们记得的总是你最近的表现。——不过,最伟大的投资家也有低潮期。
投资这个行业,人们记得的只是你最近的表现,荣光易逝,荣与辱的转换只在一刹那间,这是一个数字的游戏。千万不要为客户的忠诚、销售员的追捧、老板的宠爱而得以,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
6、大有大的难处。
这个行业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创造超长回报的企业要么是小型管理公司,要么就是对冲基金或投资合伙公司,它们才是真正的投资企业。大型投资管理公司的结构性缺陷太多,根本不可能创造高回报。
大型投资管理公司的致命问题就是:尽管它们同样公布业绩,但经营公司的是商人和官僚主义者,不是真正的投资家。商人们不懂得或不想懂得如何创造出适当的环境、为客户创造持续的高回报。他们想的只是增加企业管理的资产,以便收取管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