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

标签:
管理会计学刘顺仁杂谈 |
分类: 媒体约稿 |
达·芬奇绘画与管理会计学
15岁的蒂班琪生于佛罗伦萨的富商家庭,是有名的才女,她的婚事纯粹是政商联姻的产物,新郎不但年纪大她一倍,论及财富与文化素养,他也望尘莫及。在当时22岁的达·芬奇绘成的“蒂班琪肖像”中,蒂班琪脸上看不到即将成婚的喜悦,反而流露出深层的迷惘及忧伤,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西方绘画史上第一幅刻画人物心理的肖像。
在台湾大学会计学教授、管理学家刘顺仁的笔下,“蒂班琪肖像”作为阐述管理学精要的一个蓝本,它被定义为达·芬奇最具管理内涵的绘画作品。
最新著作《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中,刘顺仁教授借用“蒂班琪肖像”反映出画家洞悉人性的观察力,引申出经理人必须要有了解客户潜在感受与需求的洞察力,进而解剖顾客满意度,顾客潜在需求等深层次的管理智慧。
这样的写作方式已经成为刘顺仁教授的常规方法,因为他已经把颠覆会计学繁琐枯燥的形象作为自己的使命。
刘顺仁是幸运的,因为他经历过“顿悟”。在笔者的采访中,刘顺仁说:1985年,刘顺仁在卡内基美隆大学攻读会计学博士的时候,猛然发现会计有趣而又实用,便立下大志:要改变人们对会计枯燥、呆板的传统认识,要在自己的讲堂上把会计教得活泼精彩。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是一重要的实践成果,刘顺仁将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与故事中的感悟和财务巧妙的融合为一体,讲述了财报的基本概念及数字背后的含义,该书得到了EMBA课堂中老板们的欢迎,也得到了会计相关专业人员的欢迎,还受到了普通经理人的欢迎。
如果说2007年3月出版的《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简体中文版)是剖析财务报表的通俗读本,这一次,刘顺仁瞄准了“管理会计”这一概念,并着手展开了相关的普及工作。
《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对管理会计学三大要素——成本、创新、人才联结进行了深刻剖解,通过引用电影知识、流行歌曲、历史知识,中外企业案例对比等手段,刘顺仁把管理会计学阐述得通俗易懂,同时又将管理会计的精髓悉数托出,带来了像看好电影一样的阅读体验。
“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标题更深的含义在于,作者期望经理人日常的管理也能像拍好电影一样,在看不到细节的地方下功夫,让观看电影的投资人能有持续燃烧的感动——即企业财富长期的增长。
在《管理要像一部好电影》中,达·芬奇的故事并没有讲完,起初讲述达·芬奇作为一名洞察人性画家的故事,之后还有达·芬奇作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的故事。当然,达·芬奇的故事不仅限于书中某一章节的引子,其中反射出管理精髓思想和现代优秀企业追寻的管理思想是雷同的。从培养企业竞争力来说,日本的索尼、韩国的三星等世界消费电子巨头,在全球各大都市(巴黎、米兰、伦敦、纽约等)都派驻有生活风格分析师这类角色的员工,站在第一线了解最新消费潮流、预测未来流行趋势,以作为产品设计及服务研发的参考。
洞察人性,原本就是许多企业的重大工作安排。
管理会计,并不是教科书里死板的公式或计算,而是鲜活、有创意的思考方式。简单地讲,管理会计的主要精神强调尽可能把管理的观念“数量化”,或者转变为具体且容易沟通的数据。
书中,刘顺仁教授自成一体,比如管理会计强调五个管理要素:以信守承诺创造凝聚力,妥善的设计行为诱因,适当分配决策权等;有归纳的九大招式,如何建立标准、如何运用作业基础成本制,流程管理和激励创新在管理会计中又怎样解读等。
成本是管理会计的入门功夫;创新,则是管理会计的进阶功夫——虽缓慢,却极为坚实;“聚焦联结”,则是管理会计的大成。
去了解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概念,掌握流程再造、激励导向、成本优化等方面的创新招式,找到一个可以创造独特价值的着力点,协同各部门的努力,真正做到“聚焦联合,这也是作者刘顺仁对管理者的呼吁。
有理由相信,手握管理会计本质(成本、创新、人才)的新型企业,就像国际大片一样,定将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