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兰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7月30日中午,坐巴士从马尔丁赶到尚勒乌尔法,入住一家由教堂改建的旅馆。接着回到巴士站,坐车前往哈兰。一小时后,来到这座离叙利亚边境很近的村子。
哈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住地之一,并且一直有人居住。《创世纪》里就提到过哈兰以及它最出名的居民——易卜拉欣。公元前19世纪易卜拉欣曾在这里住过几年。如今,荒废的城墙、坍塌的清真寺和堡垒,以及蜂巢房是哈兰富于感召力的伟大景观。
穿过破败的石头城墙,首先来到乌卢清真寺所在地。展现在眼前的已是一片废墟,惟有那座高耸的、毫无土耳其风格的方尖塔和一个破败的拱门幸存下来,为这座清真寺作证。建于8世纪的乌卢清真寺,据说是安纳托利亚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附近甚至还有第一所伊斯兰教大学。如今只能靠人们的想象力了。
站在乌卢清真寺的废墟上远眺,惊讶于前方那些低矮的、立着一个个“窝头”的建筑。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埃及旅行时曾见过类似的,且更壮观,但那是坟墓,而它们却是哈兰有名的蜂巢房。这种设计式样的房屋其实在叙利亚北部也有,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虽然现存的建筑大部分建于近200年内。
据推测,之所以建成这样,部分是由于缺少屋顶用的木材,部分则因为废墟提供了可再利用的砖。




进屋再看,精巧排列的砖块构成完美的圆锥形,非常漂亮,令人惊叹。

简陋的屋子被主人一家布置、装饰的非常温馨。




但这毕竟是给游客看的,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可能因为天热的缘故,除了参观蜂巢房的几名游客,整个村子不见人影,偶然闯进一头羊,也飞快地一路小跑,钻进了自家院子。真让人失望。




后来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子,发现没有门,又不敢贸然进去,便站在阴凉地喝水、休息,等待时机。
突然,有个女人从屋里出来,抬眼瞧见了我,刚想转身离开,她却挥手示意我过去,还请我进屋。水泥铺的地面非常干净,赤脚踩上去很阴凉,女主人将我带到客厅。与我们家沙发、茶几、电视机的客厅标配相比,她家的就太简单了,“家徒四壁”是我首先想到的成语,空荡荡的长方形屋子只有地上一块色彩鲜艳的薄垫子,以及放在上面的一个长条枕头。她请我坐下,问想喝点什么?当然是土耳其茶。想不到,她居然会说点英语。通过简单的几个单词,大概明白了她想要告诉我的。她是阿拉伯人,结婚没几年,丈夫在外做生意。





她的家是二室一厅的格局。其中一间堆满了崭新的被子,是她结婚时的嫁妆。她甚至翻出自己的结婚礼服想让我穿,
但我更想看她穿上的样子,可惜因隆起的肚子已经不合身了,但能想象她在婚礼上有多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