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古城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第二天依旧是阴天,再次来到阿尔马斯广场,继续昨日的旅程。幸运的是,下午3点后,出太阳了,赶紧补拍了一些照片。阳光下,这座城市光彩照人。
在利马,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最具魅力的地方是仍保留着殖民地时代风格的旧城。1991年,整个利马旧城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







该城中心位于阿尔马斯广场周围,这里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由7条纵向、13条横向的道路组成横长的街区。阿尔马斯广场源自安第斯山脉的里马克河南岸,在其周围并不太大的区域内,矗立着许多庄严肃穆的教堂、修道院和贵族豪宅,它们是利马在以往300年的殖民地时代利马特权阶级的象征。

1678年和1746年,两次大地震相继袭击了利马,许多历史性建筑不得不重建。这些建筑有一部分一直保留至今,使人触景生情,不禁联想起这个西班牙驻秘鲁总督的领地上曾经有过的繁荣。






根据西班牙王室制定的殖民地法,在兴建利马城的当年,要先由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为大教堂奠基,但正式动工要等主教任命后才能开始。因利马屡遭地震袭击,大教堂工程一拖再拖。直至50年后,西班牙建筑师弗郎西斯科·贝塞拉才受命负责大教堂工程。新的大教堂工程历经沧桑,终于在1624年落成。










大教堂侧面的新克罗尼尔式的大主教宫建于1924年,四壁饰有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浮雕。这座较新颖的建筑还附设了饰有精美雕花图案的木制阳台,蕴含着利马殖民地时代典型的建筑特征。





市政厅位于阿尔马斯广场北侧,迄今已进行过多次改建。皮萨罗兴建的这座平顶的市政厅是文艺复兴风格,遗憾的是该建筑已在1586年的地震中坍塌了。这座市政厅先后共有40位西班牙驻秘鲁的总督居住过。秘鲁独立后它改做秘鲁总统府。

昨天中午碰巧赶上在总统府前举行的军乐队表演,可惜大家只能站在距离铁栅栏几米远的地方观看。
从中央广场往东北方向走,那里坐落着圣方济各修道院。纵观整个拉丁美洲,建筑学价值最高的修道院当属圣方济各修道院,它于1535年落成后曾一度被弃用,1546年才重新有修道士居住。

后经两次地震,遭严重破坏,被改建成了巴罗克式风格。该修道院的内部陈设十分豪华考究。其图书馆珍藏着25000部珍贵的真皮精装书籍,另外还藏有6000部羊皮纸书籍等稀世珍宝。17世纪这里是秘鲁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研究所。
雄伟壮观的圣方济各修道院附属教堂,是根据建筑师康斯坦丁诺·德·巴斯昆塞罗斯的设计兴建的,虽屡经地震袭击却仍岿然不动。






1988年,圣方济各修道院及其所属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
大桥直接连着一条大街,两边是黄色的两层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克罗尼尔式建筑工艺,窗外设有木制阳台,洋溢着浓郁异国情调的安达卢西亚风格。这些房子虽没有广场周围的建筑那么精致,却很接地气,充满了市井味。街的尽头是教堂的尖顶。




圣马丁广场与中央广场相隔5个街区,建于20世纪早期。广场上矗立着解放者何塞·德·圣马丁的铜像。下面容易被忽视的女神像本应头戴火焰冠,但想不到西班牙语中的“火焰”一词有双重含义,于是工匠们负责任地在雕像头上装了一只大羊驼。不过那几天,整个圣马丁广场被来自全国各地抗议示威的教师占领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