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一)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8月22日清晨6点15分回到圣彼得堡。在火车站吃完早餐,坐地铁,换巴士,直奔机场。第二天凌晨4点15分,飞机经停叶卡捷琳堡,最终到达西伯利亚东部地区首府伊尔库茨克。
早上6点,拉着行李箱来到机场外的公交车站等车。空荡荡的站头只有我和一位俄罗斯女人,问她何时来车,她用英语告诉我:“大约7点。”“你会说英语?”我很高兴,“以前为了教孩子英语自学的。我有两个儿子,大的27岁,小的20出头,在莫斯科读大学呢。”听完这番话,顿时对她刮目相看。不过瞧她白皙、细腻的肌肤,红光满面的样儿,真看不出已经有这么大的孩子了。现在回想这位名叫柳巴的俄罗斯母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副精致、典雅的眼镜,以及圆鼓鼓、凸起的两颗大眼球。每次说到激动处,我都很怕它们会瞬间冲破镜片。聊天中,得知我上午要坐车去利斯特维扬卡,她灵机一动,提议叫辆出租车,先送我到长途汽车站。
在客运站坐上9点的中巴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利斯特维扬卡。作为最靠近伊尔库茨克的湖畔村落,这里是许多旅行者踏足贝加尔湖,感受那份纯净的地方。然而对于刚从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的俄罗斯北部城市过来的我来说,却仿佛又回到了雾霾深重的上海。不知什么缘故,这里居然也会有雾霾,白茫茫的让人看不清贝加尔湖,也根本感受不到这里一丝的纯净,这让我十分沮丧。不过后来发现,这两天的能见度相对来说还算是不错的。
利斯特维扬卡村长4.5公里,沿岸有一条环湖路及三座深入内陆的山谷,这里是利斯特维扬卡最具个性的木屋所在地,之前预定的青年旅馆就位于其中一座山谷深处。老板Jack打造的这处环保节能庇护所,当年曾使当地一些措手不及的其他旅馆,也开始效仿绿色环保举措。不过,要拖着箱子走到那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沿陡峭、狭窄的水泥山道往上爬,眼看没路了,还没到呢。此时迎面碰上一对来自北京的年轻夫妇,他们这次带着女儿来贝加尔湖游玩,住在山谷的更深处。他们告诉我,青年旅馆就在前面,同时好心提醒:最好别去奥尔洪岛,有朋友刚去过,说是没什么可看的。闻听此言,心里凉了半截,因为已经在那儿预定了4晚的住宿。
爬上最后一段碎石坡,终于站在了青年旅馆紧闭的铁门外。按门铃进去,不见人影,静悄悄的。整个旅馆看上去只有一栋三层木结构房子,前面有个开阔的木板平台,旁边的矮木屋好像是桑拿房。总之,无论是规模还是条件似乎都比不上之前经过的几家。来到主楼,推门入内,发现外间放着好几双鞋子,只得脱鞋进去。接待我的是一位女士,看上去40多岁,大眼薄唇,中长的红褐色卷发扎于脑后,紧身上衣配一袭暗花长裙,显出修长的身材。说话轻声轻气的,但发音很清晰。办好入住手续,上至二楼,房门开着,四人间加我也只有两人入住。推开屋顶天窗,外面是浅蓝色的天和绿色的大山,感觉不错。
趁着还有阳光,赶紧下山,途中拍了不少色彩艳丽的木屋。
来到湖边,放眼望去,贝加尔湖被薄雾笼罩,只见茫茫湖水,不见对面小山。当地人似乎并不介意,举家出动,尽情享受露天午餐、日光浴、潜水、划船、戏水等活动的乐趣。
只有一件事令人费解,一些人手拿矿泉水瓶深入湖中取水,有的甚至当场喝起来。见我一脸狐疑,他们立即伸出大拇指,表示这是最好的天然矿泉水。
说实话,我可不敢喝,因为远处有船驶过,近处有人戏水。然而,不得不承认,湖水确实清澈、透亮。下到水边,亲近湖水,这种纯净的感受越发真实。
因昨晚熬夜坐飞机,困死人,当晚早早回去休息,并请那位俄罗斯女人为我预定后天去奥尔洪岛的车船票。第二天睡到8点多,看到外面仍有雾霾,心情低落。9点多再次来到湖边,
偶然发现码头对面的酒店二层有自助早餐供应,且品种丰富,价廉物美,于是进去好好享受了一顿。吃饱喝足,来了精神,决定沿湖岸一路走下去。
途中遇到来自国内的一家4口,其中那位大嗓门的大妈告诉我:“这烟雾是附近发生森林大火飘过来的,一时半会儿散不掉。”原来如此,我还以为又是烤肉的浓烟引起的呢。
边走边拍中,发现渐渐没路了,只能靠公路护栏边走,但贝加尔湖始终没有脱离视线,
直到看见对面路边的卖鱼摊。早就听说贝加尔湖的贝加尔白鲑很有名,它是大马哈鱼的远亲,烟熏制作后非常美味。鱼摊上摆放的不知是不是这种鱼,但看到很多当地人和游客专门驾车过来买,似乎很受欢迎。
当时心想,既然来了,就买一条尝尝吧,何况看上去如此新鲜。就这样,拎着一条热腾腾的鱼回去了。后来在岸边找了块大石头坐下,面对清澈的湖水,吃了它。至于味道,只能说鱼太新鲜了。
途中经过一处山谷村落,进去瞧瞧。教堂、木屋、长满荒草的田野,一番新景象。
湖岸的东端,最热闹了,很多来自国内的旅游团集中于此,后来发现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一个大型市场。市场里也看到了鱼摊,同样的鱼,新鲜程度却大不同,难怪很少有当地人在这儿买。
吃完晚餐,夕阳西下。
想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有幸欣赏贝加尔湖的落日美景。内心充满感激的同时,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