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坐落在芬兰湾涅瓦河三角洲地区的圣彼得堡城内,运河密布,石制建筑众多,有“北方威尼斯”之称。这次在圣彼得堡呆了6天,其中2天半时间就在城内的运河间游荡,陶醉于由水、桥,以及两岸融合了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构成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涅瓦河上没有一座桥。彼得去世后,在涅瓦河上才修建了3座浮桥。固定的桥出现在19世纪中叶,这些桥基本建在原来浮桥的位置。如果说,涅瓦河是城市的“大街”,那么喷泉河、莫伊卡河及其它水渠可以称为“小路”、“小巷”,而连接它们的就是各具建筑特色,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及装饰性雕塑的桥。
这些河渠上的桥是圣彼得堡的特色之一。它们有的成拱形,有的笔直;有的庞大,有的小巧;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大气磅礴。它们连同花岗岩的堤岸、铸铁的雕栏、精美的路灯一起构成了圣彼得堡特有的景观。其中一些古董桥还保留着最初的面貌,装饰精美的狮子桥和银行桥最为著名。银行桥是城市中最窄的桥,坐落在前纸币银行(现为财经大学)大楼旁。桥两端各有两个狮身鹰翅怪兽的雕塑,这种怪兽在神话传说中总是充当宝藏守护神的角色,因此把它们摆放在银行旁边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座狮子桥也很有意思。圣彼得堡有许多石制、铜制、铁制的狮子雕塑。这个万兽之王的形象是统治者的最爱,认为它是王权和强盛国力的象征。不过,在彼得大帝时期,狮子雕塑常常用来隐喻战败者,因为北方战争的战败国瑞典的国徽上就有狮子的图像。但很快后来的皇帝重新推崇狮子,于是城里出现了许多狮子雕塑,它们多以成对的形式对称摆放。
喷泉河上有座桥,每次经过都会将它视作一件艺术品来观赏,它就是建于1715年的阿奇科夫桥。桥上装饰着四组雕塑群,表现的都是一个主题——驯马。这些雕塑的创作过程在俄罗斯艺术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因为雕塑的构思、制作以至最后的浇铸都是由建筑师彼得·克洛德一人完成的。
在圣彼得堡旅行,与莫斯科不同,从不坐地铁,全靠两条腿。要说运动量不比登山、远足少,光是那条长达4.5公里的涅瓦大街就走过至少两遍。这条著名的大街西起旧海军部,东至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两旁尽是以前王公贵族们争相建造的房屋。可以说,涅瓦大街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俄罗斯18世纪和19世纪的建筑史。
这条大街还经常出现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中,
也是普希金常过来喝咖啡,甚至出发去决斗的地方。
圣彼得堡素有“向欧洲开放的门户”的美称,其宏伟华丽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彼得大帝想要与欧洲列强比肩,甚至想把俄罗斯建设成欧洲政治、文化中心的野心。为此,他招来了许多欧洲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为他进行规划并指挥施工。因此,圣彼得堡的建筑与莫斯科不同,具有鲜明的欧洲风格,而莫斯科的建筑则被彼得大帝嘲笑为“乡村建筑”。
这次唯一入内参观的宫殿是莫伊卡河畔著名的尤苏波夫宫,它是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臣尼古拉·鲍里索维奇·尤苏波夫的私人官邸。
尤苏波夫是一个疯狂的艺术爱好者。他拥有一家著名的农奴剧院,收藏了大量绘画及其艺术品。他历经四代皇帝,是全部俄罗斯勋章的获得者。宫殿最后一位主人的小儿子因参与暗杀拉斯普京而被载入史册。宫殿的内部装饰非常豪华,
最著名的地方莫过于家庭剧院了。剧院十分精美,堪称欧洲大剧院的微缩复制品。
运河边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就属教堂了。伊萨克教堂以其巨大的圆顶使人们从芬兰湾到克龙什塔德都可以轻易领略到它的风姿。在世界同类型圆顶教堂中,它以101.5米的高度位列第四。现在的伊萨克教堂是历史上第四次重建的产物,那次重建历时40年。它被视作俄罗斯帝国的主教堂。
如今很多俄罗斯新人喜欢在教堂前的广场拍照,似乎是想让这巨大的圆顶来见证他们的爱情。
尼古拉-上帝显圣海军教堂和它的四层钟楼无论在什么时间,从何种视角欣赏,人们都会惊叹于它的美丽。
教堂所在的地方在18世纪中叶驻扎过海军部的兵营。冠以精致圆顶的四层钟楼以其简洁明快的外形与平静的克留科夫渠构成和谐的一体。
格里博耶多夫渠旁的复活教堂以其丰富的颜色和复杂的建筑形式而闻名。
这座教堂的建立是为了纪念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一场俄罗斯的悲剧。“在亚历山大二世皇帝遇难地修建的耶稣复活教堂”这是教堂的全称。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受到炸弹袭击重伤而亡。于是在皇帝遇刺地修建了这座教堂。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建筑界出现了一种“新俄罗斯风格”——提倡回归东正教传统的建筑形式。复活教堂的建筑师帕尔兰德采用了莫斯科圣瓦西里教堂的建筑形式,因此这两座教堂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堂内那308幅马赛克镶嵌画具有特殊艺术价值,这些藏品是真正举世无双的珍品。庞大、呈弧形的喀山大教堂可以称作是俄军战胜法国拿破仑军队的纪念物。可惜当时正在维修。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是为13世纪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建的。
1240年在他的率领下俄罗斯军队在涅瓦河畔取得了对瑞典军队的胜利。修道院主门两侧有两块墓地,左边是18世纪的名人墓,右边是艺术家墓。许多俄罗斯的学者、作家、作曲家、画家、艺术家都埋葬于此。
1881年2月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安葬于艺术家墓地。
1893年,俄罗斯天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也安葬于此。
斯莫尔尼修道院的位置曾经是一个沥青工场,后来此处建了一座郊区宫殿。传说伊丽莎白女皇想在此处寿终正寝,于是下令在宫殿的位置修建女子修道院,名为“复活的新少女”修道院。修道院中间是传统的东正教五顶式教堂,院子四周是住宅楼,四个角上坐落着四个家庭式小教堂。
其实从涅瓦河对岸观看斯莫尔尼修道院建筑群的效果更好,不过当时没有跨桥过去,因为还要保持体力继续前往涅瓦大街。
在圣彼得堡的那几天,每天早上精力充沛出发,傍晚疲惫不堪回来,还得赶紧到凯旋门附近的俄式餐馆(我的食堂)吃饭,晚了就没什么菜了。来回经过一座桥,总有个胖女人重复不停、声嘶力竭地大声叫卖游船项目,空气中飘来玉米棒和香烟的味道。听到震耳欲聋的乐队演奏声,我入住的酒店就到了。这一小片广场是年轻人表演街舞或唱歌的场所,经常围了好多人。不过,即便是如此吵闹的环境,还是如同白昼的夜,都无法影响我的睡眠。累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