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圣彼得堡以瓦西里岛为界分为两部分,一是涅瓦河左岸的中心区,一是右岸的彼得保罗要塞。
圣彼得堡最早是由意裔瑞士人多米尼科·特雷齐尼规划设计的。1703年,他决定首先在涅瓦河右岸的扎亚奇岛建一座中心建筑,即现在的彼得保罗要塞。当时,彼得保罗要塞被称为“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那天早上8点,准时下楼吃早餐,餐厅里又是空荡荡的。我这个人,平时就没有熬夜的本事,更别提在外旅行期间了。每天回来累得半死,晚上根本没精力再去看戏、看景的,包括著名的凌晨开桥。不过,正因为晚上休息好了,白天才会精力十足。
来到涅瓦河边远眺,对岸彼得保罗教堂的圆顶和钟楼的尖顶十分显眼,那里就是城市的前身,也是未来城市的中心。
它的位置选择是彼得大帝钦定的。从战略角度考虑,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上选择了这个岛作为抗敌前哨。
一年后,六个棱堡全部建成。虽然当时是土制的,但彼得大帝已下定决心,未来的城市一定要用石头建。1714年他颁布法令在俄罗斯禁止用石头建房,所有的石匠都被派往涅瓦河岸。他还颁布“石头税”,所有来圣彼得堡的船只、车队都要携带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1840年,所有城防工事都改造成为石制建筑。
上午9点多钟的要塞外围没什么人,在这儿坐坐,观赏美景非常惬意。
走进由棱堡和棱堡间的围墙构成的这座封闭性建筑,
首先看到的是彼得保罗教堂。它的外形构造让人联想起十八世纪的船舶:教堂圣殿高高的后墙仿佛是船尾,高耸的尖顶似桅杆。
整个教堂,包括内部装饰的细微之处都堪称西方宗教建筑传统与俄罗斯教堂建筑特色有机结合的典范。钟楼和它上面镀金的尖顶,以及尖顶上的天使雕像,总共高度为122.5米,在那个时代是全俄罗斯最高的建筑。教堂内金碧辉煌,其主要的装饰是手工雕成的镀金的圣像壁。圣像壁中间是圣障,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凯旋门(为纪念俄罗斯去的北方战争胜利而建)。教堂内安放着所有俄罗斯皇帝的陵墓。
按照彼得大帝的设想,未来城市的中心部分应该是瓦西里岛。
彼得大帝非常喜欢阿姆斯特丹,希望新都按照阿姆斯特丹的形式设计,在瓦西里岛上要有一系列排水渠,以排干沼泽地上的水。现在岛上棱角分明的街道基本上符合原来的修建方案。虽然瓦西里岛没有成为圣彼得堡的中心,但它的城市建设理念成为日后彼得堡建城的主导思想。
在瓦西里岛岬角上坐落着圣彼得堡主要的海港,19世纪它是城市的门户。
广场上高耸着两个饰有战船船头的海神柱,它们是俄罗斯战胜大海的象征。
从天空俯视,瓦西里岬角好像一艘巨轮驶入港湾,海军部金顶和彼得保罗要塞金顶在左右两侧遥相辉映,甚为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