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2015-10-21 13:18:11)
标签:

旅游

分类: 行走故事

圣彼得堡以瓦西里岛为界分为两部分,一是涅瓦河左岸的中心区,一是右岸的彼得保罗要塞。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最早是由意裔瑞士人多米尼科·特雷齐尼规划设计的。1703年,他决定首先在涅瓦河右岸的扎亚奇岛建一座中心建筑,即现在的彼得保罗要塞。当时,彼得保罗要塞被称为“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那天早上8点,准时下楼吃早餐,餐厅里又是空荡荡的。我这个人,平时就没有熬夜的本事,更别提在外旅行期间了。每天回来累得半死,晚上根本没精力再去看戏、看景的,包括著名的凌晨开桥。不过,正因为晚上休息好了,白天才会精力十足。

来到涅瓦河边远眺,对岸彼得保罗教堂的圆顶和钟楼的尖顶十分显眼,那里就是城市的前身,也是未来城市的中心。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它的位置选择是彼得大帝钦定的。从战略角度考虑,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上选择了这个岛作为抗敌前哨。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一年后,六个棱堡全部建成。虽然当时是土制的,但彼得大帝已下定决心,未来的城市一定要用石头建。1714年他颁布法令在俄罗斯禁止用石头建房,所有的石匠都被派往涅瓦河岸。他还颁布“石头税”,所有来圣彼得堡的船只、车队都要携带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1840年,所有城防工事都改造成为石制建筑。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上午9点多钟的要塞外围没什么人,在这儿坐坐,观赏美景非常惬意。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走进由棱堡和棱堡间的围墙构成的这座封闭性建筑,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首先看到的是彼得保罗教堂。它的外形构造让人联想起十八世纪的船舶:教堂圣殿高高的后墙仿佛是船尾,高耸的尖顶似桅杆。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整个教堂,包括内部装饰的细微之处都堪称西方宗教建筑传统与俄罗斯教堂建筑特色有机结合的典范。钟楼和它上面镀金的尖顶,以及尖顶上的天使雕像,总共高度为122.5米,在那个时代是全俄罗斯最高的建筑。教堂内金碧辉煌,其主要的装饰是手工雕成的镀金的圣像壁。圣像壁中间是圣障,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凯旋门(为纪念俄罗斯去的北方战争胜利而建)。教堂内安放着所有俄罗斯皇帝的陵墓。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彼得保罗教堂不远处就是要塞司令楼(建于1743-1746年),要塞司令在那里生活。200年间共更迭了32位司令。要塞司令的职位是荣誉性的,常常是终身制的,只有皇帝绝对信任的且战功卓著的将军才有机会担任。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1992年,建筑师米哈伊尔·舍米亚金在要塞禁闭室前面的广场上修建了彼得大帝的铜像。铜像引来很大争议,因为这个“蜡像式”的雕塑与人们脑海中熟识的,且几百年来不断为雕塑师所表现的伟大皇帝的形象相差甚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习惯了它的存在。彼得(铜像)不动声色地注视着蜂拥而至好奇的游客,任他们触摸他的右手,并与无数人合影;他也丝毫不介意旁边的孩童不顾“青铜骑士”的威仪而肆意玩耍,孩子们似乎也并不知道身边的“皇帝”曾有着怎样的雷霆般的震怒。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这座要塞从未直接参与过军事战斗,建成不久即被用作政治犯监狱。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都曾被监禁在要塞的监狱里。

按照彼得大帝的设想,未来城市的中心部分应该是瓦西里岛。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彼得大帝非常喜欢阿姆斯特丹,希望新都按照阿姆斯特丹的形式设计,在瓦西里岛上要有一系列排水渠,以排干沼泽地上的水。现在岛上棱角分明的街道基本上符合原来的修建方案。虽然瓦西里岛没有成为圣彼得堡的中心,但它的城市建设理念成为日后彼得堡建城的主导思想。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在瓦西里岛岬角上坐落着圣彼得堡主要的海港,19世纪它是城市的门户。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广场上高耸着两个饰有战船船头的海神柱,它们是俄罗斯战胜大海的象征。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从天空俯视,瓦西里岬角好像一艘巨轮驶入港湾,海军部金顶和彼得保罗要塞金顶在左右两侧遥相辉映,甚为壮观。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然而,谁能想到,当年的彼得大帝是在如此简陋的这个小木屋里规划这座理想城市的宏图大略,并指挥人们付诸实施的。没有这个小木屋,就没有现在的圣彼得堡。想当年,这里一片沼泽,最初的建设者只能睡在简陋的帐篷,而圣彼得堡恶劣的天气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一次猛烈的寒流袭击往往会损失几千人。彼得决定搭建一间俄罗斯传统木屋,作为宿舍样本。几天功夫就建好了的木屋,如今被一栋红色小砖房保护起来。与周边宏伟的建筑相比,非常不起眼,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圣彼得堡的发祥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