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莫斯科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刚到莫斯科就想请前台小姐帮我上网预订去圣彼得堡的火车票,之前由于国内信用卡的关系,无法购票。不料人家说没这个义务帮忙,于是请她用俄语写下火车票的时间、目的地、铺位等信息,亲自上阵。地铁口离旅馆很近,非常方便,但毕竟是第一次在莫斯科坐地铁,心里有点忐忑。买票进入,很快来到站台,方向没错。见一号线是红色的,突然想起一位网友攻略里写的:“莫斯科人从不说乘几号线,而是认颜色。”对哦,刚才开过的一辆的确是红色的,可后来怎么都是灰色的呢?数分钟过去了,好几辆地铁飞驰而过,就是没有红色的。赶紧问两个中国人,他们也不太清楚,其中一位想了想说:“只要方向对,应该乘哪辆都可以。”于是跳上一辆,果然对。
在莫斯科游玩,离不开地铁,而乘坐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摸出了门道。先找到乘坐的那条线的站台,然后找准行进方向上车即可。因为都是俄语标识,只要记住下一站点俄语单词的前后几个字母就能很快找到方向。如果怕过站,可以先算好在第几站下车,然后心中默数,准不会错。比起像“管子”似的伦敦地铁车厢,莫斯科的要宽敞多了,尽管有些老旧,但非常坚实耐用。而且间隔时间短,很少有超过3分钟的。不过,我没有像其他游客那样将地铁站作为景点来参观,而是碰巧下车的站点有漂亮装饰的,才留意看看。
莫斯科真的好大,即便坐地铁,每天步行的距离至少都在10公里以上,两条腿几乎拖不动了。那天从地铁口出来,一眼瞧见对面莫斯科大学主楼的尖塔,心想应该不远。穿过大街,就是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最大的大学,也是最大的学术中心。成立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走进校园,宽敞、笔直的道路横竖排列,一眼望不到头,两边高大的古树留下的浓重阴影,又使其有种深不见底的感觉。沿街边小道一直走,刻把钟后,才站在了这座宏大的建筑面前。32层的主楼包括55米的尖顶在内,总高240米,正面宽450米,壮观极了。
它就是莫斯科7个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其顶端的五角星徽标、两侧18层的副楼,以及直径9米的大钟,令整座建筑气势轩昂。
据说,里面有5000多间房,走廊全长33千米。可惜游客不能入内参观。
主楼正前方的雕像是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
从普希金广场的地铁口到高尔基故居纪念馆,还要走一段超过1公里的步行街。
当时已是下午4点半了,腰酸腿疼的,也顾不上找个街边长椅坐一会儿,总算在关门前赶到。高尔基故居建于1906年,由费奥多尔·舍赫捷利设计。1931年,它被作为礼物送给马克西姆·高尔基。
这所房子如同视觉上的白日梦,大门口装饰着雕塑,天花板上绘有壁画,窗户上镶有彩色玻璃,还有一个带有雕刻的石头楼梯,感觉似乎又走进了高迪的奇幻世界。
说实话,这与我想象中的作家故居相距甚远,只有那间图书室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作家。
比起高尔基故居,寻找托尔斯泰故居要麻烦许多。起初很顺利,地铁口出来遇到两位会说英语的年轻人。照他们说的,很快来到一座教堂旁,正犹豫该从教堂哪边进去时,看见几位等车的大妈,于是上前指着书上故居的俄语名字问路。她们嘀咕了一阵,终于有人站了出来,示意让我先跟她一起坐公交车。当时心想:不至于吧,可人家如此热情,也不好拒绝。第一次在莫斯科坐公交,票价与地铁票一样,人也挺多。坐了两站下车,她指了指旁边的小道让我进去,便离开了。后来又问了几个当地人,走了长长的街道,这才找到大作家的故居。进去参观还不让拍照,只好拍个故居外景留念。
等我按照门卫的手势再次走到那座教堂时才恍然大悟,根本不需要坐车,沿教堂一侧进去很快就到了。走冤枉路更累人!
坐地铁最远到的地方是科洛缅斯科耶博物馆保护区,出来需走上10分钟路,进园后,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更是要走断腿了。
不过,走走还是值得的。那闪闪发光的喀山圣母教堂、
被称为“白柱子”的耶稣升天教堂,
以及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大木宫,
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更何况还有大片的果树和绿地,景色迷人。
离地铁口还算近的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里面展示了众多风景画、人物画以及来自19世纪上半叶的肖像画,与那些呆板的圣像画相比,这些反映俄国现实生活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让我对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高超的表现手法的俄罗斯绘画留下了深刻印象。
好在有些地方不需要坐地铁前往。位于剧院广场的莫斯科大剧院离红场不远。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就在这里举行的首演,当时很不成功。
大剧院的南面矗立着奢华的大都会酒店。
站在旅馆门口就能望见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它高高耸立在莫斯科河沿岸的风景线中。
如果再走一段路,就来到阿尔巴特街,这里是游吟诗人布拉特·奥库贾瓦唯一的家,也是他的灵感源泉。如今的阿尔巴特与奥库贾瓦那些年轻人经常出没的那块圣地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它的记忆依旧活在那些游吟诗人、街头艺人、画家和诗人身上,他们仍在为漫步的人群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