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门廊处挂着一幅凯瑟琳的照片,光线产生的效果让人不由联想到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即注重一次时机,或一个转折点,重点描写心情和人物,而不是习惯上沿用的情节。
也就在这间客厅,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些中国元素,壁纸的图样、屋内楼梯的扶手款式都深受中国影响,还有一些物品上描绘的人物也是中国人,想不到那时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如此流行。
左面墙上挂着一些家庭照片,其中有张外祖母戴亚夫人与她未来夫君的照片。
凯瑟琳常常在小说里提起外祖母,戴亚夫人对这个小女孩的照顾,令渴望别人关照的小凯瑟琳铭记于心。凯瑟琳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照片里的她,头发多么柔顺地分成两边,眼睛多么温和地向上注视,好一张可爱的照片,我一定要保存好它。”从1907年开始,凯瑟琳便用她外祖母婚前的姓,即曼斯菲尔德,作为她的笔名。
以前做过贸易商行办事员的凯瑟琳父亲,后来事业有成。1907年,他特意向晚报记者请教如何处理凯瑟琳的作品,那次的接洽,使得凯瑟琳的作品在澳洲的《本地之友》月刊内出版。这以后,父亲一直资助她的生活费用,包括她在欧洲从事写作的整个时期。
从1908年到1923年34岁离世时,凯瑟琳一直住在欧洲。与她结交的是一群以当时的伦敦作为世界文学中心的大作家。虽然如此,凯瑟琳却的确是个新西兰作家,她生于新西兰,14岁以前完全在新西兰受教育,到伦敦深造后又回国两年。从一开始,她的新西兰经验已显露在作品之中,自从弟弟1915年死于欧战后,她的新西兰记忆更加显著地利用并呈现出来,无论人物、地方,甚至新西兰的通俗语,都是构成她许多杰作的材料。她的小说普及各地,被译成24国文字而且多次再版及重印。然而,肺结核病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