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诗人人民爱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1208年,萨迪出生于设拉子,青年时代在巴格达求学。蒙古人入侵中亚后,他被迫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期间到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叙利亚、阿富汗、印度,甚至中国。萨迪在旅途中目睹了侵略者的掳掠烧杀,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苦难中的人民充满同情。13世纪中叶,萨迪回到故乡安定下来,此时已50多岁的他,开始深居简出,过着沉思默想的生活。
近30年云游四方的经历,使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亲身体验了贫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萨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果园》是他结束漫游返回故乡后的第一部作品,写成于1257年,最初以《萨迪集》问世。书中160个故事中,既有历史人物的故事,又有诗人漫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对这些事件的评判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爱憎情感,充满对善良、纯洁、赤诚,以及正义、光明和真理的礼赞,堪称是萨迪的理想国。萨迪的作品不仅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世界文坛也有一席之地,他以文笔,以及对社会和道义精神的思考而为人称道,他的名言“亚当子孙皆兄弟”被联合国奉为阐述其宗旨的箴言。
在此,借用几句萨迪的名言,与朋友们共勉。“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不论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真正的英勇果断,绝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那天下午,来此瞻仰诗人之墓的伊朗人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墓前,用手轻触,或埋首默读《古兰经》,为诗人祈祷,更多的则站在一旁默念他的诗作。
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和暴虐、宗教势力的猖獗、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社会的虚伪和宗教的偏见,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嘲讽。哈菲兹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贫贱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一生诗作共有500-900多首,其诗集为《诗颂集》。6个世纪以来,哈菲兹的诗歌以手抄本和民间艺人吟唱的方式流传。在我看来,这种方式不仅是对诗人的寄思,更像一种传承。
伊朗人对诗歌的热爱自然、真诚,仿佛他们骨子里就带有对诗意的敏锐体察。更想不到的是,现如今哈菲兹的诗歌居然还会对全民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他似乎成了伊朗人的精神导师,人们通过诵读他的诗歌,净化心灵,升华灵魂。这不禁令人遐想,到底是设拉子的悠然环境熏陶了一代优秀诗人,还是这些诗人造就了充满诗意的设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