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1393年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还有新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勒斯坦宫,里面的部分建筑始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后在恺加王朝成为王宫。
在这里可以看到伊朗少有的欧式建筑,据传当年恺加国王纳赛尔·丁游遍欧洲后,爱上了那里的建筑,因此回来下令修建这座西式王宫。
而巴列维国王自己的夏宫就位于德黑兰城北的山脚下,占地超过100公顷,院内大树参天,郁郁葱葱,是个避暑胜地。
其中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白宫”是国王寝宫,室内装潢非常奢华;
“绿宫”建造年代更早,可追溯至恺加王朝,后被国王作为来访宾客的居所。
这些王朝的大量皇家珍宝,包括王座、皇冠等,都收藏于国家珍宝馆,就在伊朗中央银行的地下室里。其中那颗重达182克拉的“光芒之海”,是全世界最大的粉钻之一,而恺加王朝的孔雀宝座、礼萨·巴列维国王镶有2000多粒钻石的皇冠以及镶有5万多粒宝石、钻石的地球仪同样令人惊叹。
然而,霍梅尼政府随即以美国暗中支持巴列维为由开始激烈反美,从此两国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占领美国使馆扣押人质则是危机发展的顶峰。如今,原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成为这里所特有的,而且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地方,
尤其当你面对写着“美国去死”、“美国是最大的撒旦”等反美标语的围墙,旁边再走过几个身穿黑袍的伊斯兰女人,那场景实在令人震撼。
不过现在,她们自由多了,至少在1393年的德黑兰地铁车厢里,我看到两个女学生,一屁股坐在地上,边吃薯片边聊天,其中一位的头巾慢慢滑落,露出黑色卷曲的长发。令人吃惊的是,周围居然没人提醒,就连她的伙伴也好像没看见似的。
回想当时与一群黑衣女人挤在车厢里的情景,至今感觉非常奇妙。去过埃及的我,向来不认为这样装扮的她们是丑陋的、令人恐惧的,相反总是被她们灵动的大眼睛、迷人的微笑和婀娜的身姿所吸引。德黑兰女人就更加时髦了,露出的那张脸大多可以成为最新彩妆的示范样本,再瞧那身装扮,脑后扎起高高的发髻,头巾松松垮垮地搭在发髻上,露出大片染成金色甚至更夸张颜色的秀发;长风衣外套和窄脚裤让玲珑浮凸的曲线若隐若现,裤腿下露出高跟鞋和黑色丝袜;搭在扶手上的手臂白皙、圆润,佩戴着闪亮的手链;浑身香气四溢,而且大多数还做着同一个动作,就是低头玩手机。面对身边这些独特的漂亮女人,内心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女人爱美,什么都别想阻挡!女人的美,什么都遮掩不了!
不想购物的我与当地人并排坐在树底下的石凳上,结果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得知我是中国人,一位老人将双手食指交叉,用最简单的英语告诉我“中国和伊朗是好伙伴。”离开德黑兰的那天下午,在地铁遇到一位会说英语的女人,居然陪我一直到巴士站,还帮忙询问。
在德黑兰的两天,遇到不少好心人,他们的友善和热情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无比温暖,而更令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诚信。记得刚到的那天中午,我去附近的小店换了250美元,傍晚回到旅馆,发现总数少了100美元,因为之后没再动过美元,心想一定是因为新版美元容易粘在一起,多给了。第二天下午再次来到小店,原以为他们会一口回绝、死不认账,不料人家说:“先看监控录像。”接着又问了几个细节,一个小时后居然还回了这100美元,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失而复得的感觉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