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那高高的台基上一排有千年历史的阿拉伯风味的门,让人震撼,瞬间将我拉回到开罗的伊斯兰世界,又仿佛再次听到回荡在斯里那加上空的宣礼声。
其实,今天的这座建筑应该称其为大教堂,尽管感觉上它仍是个伊斯兰建筑。更有意思的是,这座伟大的清真寺的前身曾经也是一座教堂。古罗马时代曾在这里建过维努斯神殿,西哥特时代重新建起过圣温森特教堂,等到清真寺施工时,来自波斯的建筑师们正好利用了这两座建筑物的石头。785年,清真寺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的命令下开始兴建,最初的构造遵从叙利亚和北非的建筑风格,由拥有纵横11排拱券列的建筑物和中庭构成;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统治下的9世纪,对清真寺进行了扩建,南侧添加了80根圆柱;到下一代国王统治时期,中庭北面的墙被加高,宣礼塔也改建成叙利亚建筑风格。
10世纪时,科尔多瓦作为伊斯兰教国的首都迎来了鼎盛期,人口达到50万,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一起,成为伊斯兰世界艺术和文化的中心。市区里豪宅鳞次栉比,多达300座的清真寺里每天都回荡着祈祷的声音。
走进清真寺,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圆柱之林”中,面对单调的一排排柱子,会让人产生错觉,就好像它们是没有尽头的。各种形状的柱头上搭载着的两层马蹄形拱,由白色条石和红砖交错搭配而成,这种拜占庭式的色彩变化产生一种特殊效果,它赋予这一复杂的构造以优雅明快的形象。也正是靠着这种技术上的革新,使得观者每变换一个位置,所看到的清真寺内部的样子就会不同。
在圆柱林中漫步,让人联想到最终扩建完成后清真寺约23000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同时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勾起人们对伊斯兰原先简陋的祈祷空间的回忆——高过头顶的低矮屋顶,用几根柱子和拱门支撑象征着绿洲丛林。
当时这种两层拱的独创性手法,简直是对建筑艺术陈规发出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原先由1293根柱子组成的礼拜堂里,现只保留下来856根柱子。建造清真寺时,从废墟里收集了一批罗马和西哥特时期留下的珍贵石料的现成柱子和柱头,并直接用了上去,甚至还有取自远古迦太基的。
位于礼拜堂深处的米哈拉布是整个清真寺中最美的地方,所谓米哈拉布,是指设于面向麦加的墙壁上的壁龛。受命于哈卡姆二世而建的八角形穹顶上的圆顶,呈贝壳形,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刻出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装饰壁龛正面的马蹄拱非常秀逸,支撑它的两对圆柱用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覆盖,漂亮的马赛克、装潢灰浆,有规律地勾画出纯几何形纹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的米哈拉布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天,坐在教堂长凳上的我,看着旁边的“圆柱之林”,尽管不是基督教徒,却打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当然,这个从“圆柱林”中冒出来的教堂,同样令人感觉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