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拉古城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两座大门中间还有扇小门,像是后来开的,方便人们进出。

回旅馆的路上,发现一家中餐馆,名叫“长城饭店”。想不到有中国人在这个小地方开店,感觉特别亲切,于是赶紧进去要了碗面条。店主人看上去60多岁,身材精瘦,一口黑牙。得知我一个人来西班牙旅行一个半月,他非常惊讶,而我更关心他们在西班牙的生活。趁着等面条这工夫,我们边喝茶边聊了起来。“最近生意怎么样?看上去好像不太好。”我注意到店堂里没有其他客人,“是啊,最近两年不行。”他面露愁容,回答道。不过当他说起之所以选择来西班牙阿维拉开店的传奇经历,这位来自浙江青田的中年人显得神情淡定,像是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因为两个哥哥在荷兰做厨师,30多岁时他到北京办了去荷兰的旅游签证,随即黑在那儿5年,也干厨师;1986年,他冒用别人的荷兰护照与其他人一起坐车经法国来到西班牙,并辗转到塞哥维亚打工,最后选择阿维拉开店,是因为当时这里没有人开中餐馆,生意好做。交谈中,他没有描述这其中的艰辛,但我都能想象,“那您以后还会回国吗?”“不一定,现在儿子、儿媳及三个孩子都在这儿呢。”他笑着回答,显得非常满足。面条实在不好吃,但离开时我还是真心祝福他们,我知道他们很不容易,尤其是在阿维拉。“在阿维拉,一年中有一半是冬天。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花岗岩做成的,花岗岩的城墙,花岗岩的铺路石,花岗岩的教堂,为雪覆盖、被凛冽的寒风猛烈吹打的花岗岩的山峦。在如此凶暴的自然淫威之下,在如此荒凉的土地上,让人很难一下子相信这里竟然还会有生命存在。”1876年,访问阿维拉的德国美术研究家卡尔·尤斯蒂曾这样描述阿维拉。这座城市的面貌从那时到现在几乎没有改变。


这用于加固教堂正面墙肋侧的坚固的塔,更加突出了教堂的要塞色彩,反映出它兴建之初的时代背景。

在那个时代,边陲之地阿维拉,成为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及其他众多敌人决一雌雄的地方。可以说,阿维拉是在十字架旗帜的感召下,基督教徒收复伊比利亚半岛坚定决心的象征。16世纪,西班牙最受人爱戴的圣女特蕾莎,就是以这座天主教信仰的堡垒为据点,开始了改革加尔默罗修道会的进程。1515年,圣特蕾莎出生于此,在她1582年去世前,曾以此为据点不断修建修道院。生于犹太家庭的圣特蕾莎,18岁加入加尔默罗会,此后的30年,她一直在恩卡纳松女修道院中度过,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神秘体验。

圣特蕾莎的故居现在成了用圣女名字命名的修道院,她的遗骸被安放在巴洛克风格的礼拜堂内的祭室中。建于18世纪的祭坛上,安放着格雷戈里奥·费尔南德斯创作的以圣女为原型的雕像。

当时,礼拜堂内正举行仪式,一位神父在祭坛前说着什么,下面坐着2、30位天主教徒。我静静伫立良久,刚想离开,仪式却结束了,见神父要与大家合影,我赶紧凑上去,这下他们可算是找到最合适的摄影师了,很快各式各样的小数码全都一一摆放在我面前的长桌上。总算忙完了,正往外走,一位跛脚老太一瘸一拐地从后面赶上来抓住我,说是神父有请。神父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握住我的手说:“我们都来自意大利,特地来此朝拜。谢谢你给我们拍照,能否请你回去后将照片发过来,因为看起来你的相机更专业。”原来都是意大利人,这让我感觉很亲切,赶紧记下邮箱地址,保证及时发送,而当他们得知我去年夏天带老妈到意大利玩了50天后,个个兴奋异常,上来抱住我一通亲,让人受不了。


教堂的设计运用沉静的花岗岩构造了一系列大型哥特式装饰,与使用柔和的砂岩打造出的传统罗马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完成于1170年的西侧门是罗马风格的至宝,中央柱上有基督的雕像,山墙内饰部分装饰着描绘拉撒路故事的雕刻作品,拱门内侧的装饰和小的拱形中楣上,还可见到植物题材的图案。

而简朴的圣彼得教堂同圣维森特教堂十分相似,除罗马风格外,它还同时兼具哥特风格的某些要素。


为阻挡伊斯兰教徒的进攻,要塞工程一直持续到1091年,共建有88座堡塔和9个城门。

这仿照古罗马领属时代的石墙修建起来的城墙,最宽的地方约3米,平均高为12米,从高空看呈长方形。

我最喜欢在傍晚时分沿城墙外的步道走上一圈,欣赏夕阳将连绵的城墙染成红色的壮观瞬间。
而位于阿维拉市西北部的四柱台,则是观赏整座古城全景的最佳地点,这里也是圣特蕾莎和她的哥哥从家里逃走被他们的叔叔抓住的地方。

加载中…